展览时间:2018年至今 展览地点:牡丹园 周汝昌纪念馆从红学、书法、诗词及对恭王府的研究四个方面,以文字、图片、文献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详实精炼地展示了周汝昌先生的生平经历、治学道路和学术成就。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玉言,号解味道人、巽父、敏庵等。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和书法家。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五至八届委员。
周汝昌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与诗文书画理论之探讨及中外文笺注翻译等研究,尤以红学研究享誉海内外。其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恭王府考》、《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石头记会真》、《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千秋一寸心》,及《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书法艺术答问》等,凡70余部。
周汝昌是《红楼梦》研究的泰斗,是二十世纪学术史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誉为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之作,是现代红学研究的一部经典,奠定了新红学的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周汝昌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卓著贡献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2012年,周汝昌在北京逝世。家属遵照先生遗愿,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并将其生前全部手稿、信札、藏书等文献遗物2万余件捐赠于恭王府。今年是周汝昌诞辰100周年,“周汝昌纪念馆”在恭王府花园择址建立,以此纪念周汝昌不平凡的一生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并答谢其家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恭王府的关注和厚爱。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二〇一八年四月
周汝昌1918年出生于天津咸水沽的书香世家,祖父周铜,清末捐“同知”衔,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周汝昌在家中排行第五,最为年幼,又因其自小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颇得疼爱。从小学到初中,周汝昌每学期大考列榜,都是第一名,遂得绰号“铁第一”。
周汝昌少年时期即读《红楼梦》,对书中的情节场景总是念念不忘。他的母亲李彩凤珍藏着一部《石头记》,年幼的周汝昌经常听母亲讲述《红楼梦》中的故事、描绘大观园的盛景。那时周氏在咸水沽的旧居恰有一座花园,母亲回忆的家族旧事总能引发出与《红楼梦》的联想。家庭的熏陶和浸染无形中播下了深远的“缘”的因子。
1939年,周汝昌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主修英文。然而这一年,天津发了大水,周汝昌因此不能按期入学,至第二年秋天才正式赴燕大就读。学习期间因成绩优异,文学院批准了“全免”奖学金。然而充满朝气的求学之路仅仅过了一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迫停办,周汝昌也因此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心爱的校园。
在先后担任小学教员、海关助理员等职后,1947年,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周汝昌重新考取燕京大学西语系。重返燕园,周汝昌的英文水平依然出色,然而,对家国命运的牵挂以及个人心境的变化,已使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中国古典文史的考证,并进而踏上了红学研究之路。
回归燕园不久,周汝昌接到四兄周祜昌来信,嘱其到燕大图书馆尝试查一部诗集。正是这一举动,促成了周汝昌《曹雪芹生卒年的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一文的诞生,也正是由此,周汝昌走上了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道路,并成为了他毕生最主要的事业。
《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于1947年12月5日在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发表,立即引起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关注,他致信周汝昌,称赞《懋斋诗钞》的发现这一“大贡献”,并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新推定》一文的发表,打破了红学沉寂二十多年的沉闷局面,使新红学重新获得学术动力,并引起后来红学上种种环节的发展。
《红楼梦新证》以考证为据,涉及《红楼梦》研究有关的方方面面,实可谓包罗万象。自1953年初版,至1976年修订再版,经过二十余载不断地充实提升,周汝昌红学研究的体系化理论日趋形成,进而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分支,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础。这也正是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80万言所探讨的核心课题。
周汝昌极力倡导推动新校《红楼梦》版本的流通,终生致力于《石头记》的汇校大业。数十载的研红生涯,周汝昌一方面围绕红学的核心课题考据、阐释、著书、讲授;另一方面与四兄祜昌积50年苦功对《石头记》各存世版本进行汇校。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时双耳几近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目力受损,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的治学。尽管目视耳力均有所不及,但周汝昌记忆力超群,研红的精力和决心也极充沛。2004年,500万言的《石头记会真》10卷本问世。周汝昌曾感言,当年自己从立志发愿汇校《石头记》才“而立之年”,待看到这部“命运之书”出版时,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已经是86岁高龄的老人。《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与周祜昌历经半个多世纪“为芹辛苦”的最终追求,也是其“红楼”大业完成的标志。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红学研究迎来了大好局面。已步入暮年的周汝昌,研究红学依然兴味不减。一系列研红著作的出版,不仅在国内掀起了红学热潮,在国外学术界也引发了众多研究和探讨。
1980年,周汝昌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继而于1986年至1987年以鲁斯学人身份赴美讲学一年。这一时期,他还曾随团赴前苏联考察《石头记》古钞珍本,参与的众多学术活动促进了海外红学研究走向深入。
世纪之交前后的近二十年,周汝昌由古稀老人步入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为红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奉献力量。他曾多次为在京驻外使节讲授《红楼梦》,还应外文出版社之邀,为外国读者朋友撰写《曹雪芹的故事》等普及读物。周汝昌认为,《红楼梦》是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是读懂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周汝昌用毕生的努力追求实践了少年时代的宏愿——向世界介绍《红楼》,令世界读懂中国。
周汝昌诗词启蒙源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能诗善文,通达声律;母亲喜爱吟诵,循循启诱。幼年的周汝昌,聆听着母亲的吟叹,翻阅着家中的诗韵书籍,摸索中渐渐弄懂了韵脚和四声平仄的道理,始而模仿,继而创造,就这样学会了写诗填词。
童年时的无师自通,显示了周汝昌对诗词歌赋极高的兴趣与天分。少年时,周汝昌爱好中外文学,喜欢习文吟诗,自15岁进入初中,便热衷于古典诗词创作。高中时代,更是精研诗词,尤好宋词,习作时常在校刊上发表。青年时期,以诗言志、以词咏情,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汇集成册,成就了多部个人文集。
周汝昌有杰出的诗词造诣,一生所作古体诗词极多,既有师友间的感怀唱和之作,亦有日常中的言志纪事之篇。这其中,以赞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咏红”诗的创作最为卓著。
周汝昌的“咏红”诗,绝句、律诗、词、曲、赋皆有,数量极大,体裁多样,内容丰赡。其题咏《红楼梦》,无论是轻灵之少女、美艳之妇人、俊逸之公子、龙钟之老妪,还是氤氲之山川、巍峨之亭台、嶙峋之怪石、摇曳之草木,皆娓娓道来;其题咏曹雪芹,则饱含深情,顶礼拜赞。周先生视自己为曹雪芹的后世知音,足见其才气,更见其性行。
周汝昌才高寿长,一生钟情于古典诗词,在其近一个世纪的诗词人生中,有无数以文订交、诗词唱和的各方朋友:既有前贤耆宿,又有后学晚辈;既多声名显赫的文坛巨匠,也不乏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唱和答问之间,结下了众多文字之缘。
1940年,周汝昌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后,与顾随、张伯驹等诗词名家因缘结识、诗词唱和颇得前辈青睐,遂与诸位先生结为忘年之交。因与张伯驹的结交,周汝昌还得以与许多名流时贤结缘。1951年,周汝昌出席“辛卯重三承泽园褉集”,其时骚坛精英四十余人幸会雅集,几成绝唱。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周汝昌与众多文坛大家、学界名流多有交游,笔墨酬唱、步和吟咏,成就了大量精彩诗篇。
周汝昌以其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和丰富的中华文化学养,对中华诗词形成了独到的研究理论和鉴赏理念。
1954年,周汝昌返京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任编辑,先后编选出版了《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与顾学颉合作)、《杨万里选集》三部古代诗人作品选集,因笺注精当,备受推崇。1987年,周汝昌赏析唐宋名家名作的著作——《诗词赏会》出版;2000年扩充重写后出版《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此外,周汝昌还为《宋百家词选》、《诗词典故词典》等作序,在《名作欣赏》等杂志刊文,解说普及诗词鉴赏理念。
周汝昌在诗词方面所下的功夫,大量用在宣讲和普及民族传统诗歌的工作上,以详备的笺注、精审的解析,教会人们如何去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竭力甘当“针度”和“津梁”。
1948年,尚在燕京大学西语系学习的周汝昌,已经开始了对曹雪芹家世一切情况的考察,其中就包括对大观园原型(即曹家老宅)之所在的探索。大学本科时期,他已探讨得出“曹雪芹所绘之芳园应在北京西北隅德胜门一带”的认识;1953年9月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四章《地点问题》里进一步得出“曹家老宅应在护国寺一带”的结论;同年12月他在《红楼梦新证》第三版补遗中,根据之前的推论以及乾隆京城全图的描绘,发现所推论地点一带正好有一处府第即恭王府。至此周汝昌明确提出恭王府即《红楼梦》中荣国府大观园创作蓝本的观点,并指出大观园原型的历史发展顺序为:
曹家—和珅府—庆王府—恭王府—辅仁大学女部—北京师范大学女部(即今之恭王府)
1954年5月,周汝昌奉调回京后着手重拾考证“大观园遗址”的课题,他与四兄周祜昌及友人多次在恭王府周边地区考察地理位置、建筑、桥、河,采访父老见闻,并进入恭王府勘察,由于当时园子被不同单位占用,先后周章四次才得以看全了前府后园。上世纪70年代,周汝昌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寻找大观园遗址的蛛丝马迹,逐步证明了恭王府花园中旧石刻为和珅入府之前遗迹,湖石假山本身及叠法为明代或清初遗物,并研究康熙福字课题,写成考园文字三万余言。
亲自进入恭王府考察后,周汝昌将研究成果向有关上级领导反映并阐述个人观点:恭王府即红楼大观遗址,应妥善保护。他穷尽自己一介书生的全部力量,发表考证文章、致信有关领导,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呼吁尽快保护、修复并开放恭王府,并呼吁尽快开展调查曹姓遗踪旧迹。1961年2月此观点被北京市政府采纳,并遵周恩来总理指示开会讨论,拟于恭王府建曹雪芹纪念馆。次年随着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活动的陆续开展,掀起了大观园原型考证的热潮,有关领导人、学者先后到恭王府参观考察。最终,周总理主张腾退、修复恭王府,并指示: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周汝昌继续呼吁恭王府应全部对外开放,他认为三百多年来此园数易其主,它即使不是曹雪芹家的花园也是他写作大观园的蓝本,期望中央及有关部门对恭王府的修复工作继续关注下去,使它早日对公众露出全部“真相”。在此期间,周汝昌发表了大量考证恭王府的学术文章,充分证实了《红楼梦》中大观园和“西府”的清初时期所在地,即现存的恭亲王府及其后花园。
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2008年,恭王府经过长达30年的腾退修缮工作,终于全面开放,成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
周汝昌对恭王府的关注与关心从未间断,他晚年仍然致力于恭王府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在恭王府的史料梳理、景物流变、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做出大量工作,为恭王府全面开放后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10年他致信恭王府倡议重启海棠诗社,并与恭王府合作录制讲述恭王府与《红楼梦》关系的讲座资料。当时93岁高龄的周汝昌表示:搞了60年的红楼梦考证,考证很多,但有一项最得意的就是考证了恭王府与红楼梦的关系,自己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要与恭王府合作,把这项成果系统地整理保存起来,留给社会。
2013年,在周汝昌逝世一周年之际,恭王府决定在恭王府花园内特辟专厅建立周汝昌纪念馆。在新闻发布会上,其子女宣布将周汝昌生前的全部资料捐赠给恭王府,作纪念馆展览、收藏之用。在此后将近3年的时间里,经过周家子女的精心整理,共向恭王府捐赠文献文物23000余件。
2015年周汝昌逝世三周年,恭王府举办“纪念周汝昌先生逝世三周年座谈会”及文献展。座谈会邀请了周汝昌生前友人及文化界相关人士40余人,文献展共展出文献资料150余件。
2018年,周汝昌纪念馆在恭王府落成并正式开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