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传播部 黄琦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恭王府的屋檐,我站在前广场上,迎来的不仅是新的一天,更是我们“恭博绿”志愿者温暖而坚定的目光。作为教育传播部的一名年轻干部,我从未想过,自己参与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能真正成为连接千年历史与当代观众的一座桥。
我的故事,始于志愿者培训课堂。制定计划、协调讲师、设计课程——从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核心要义,到恭王府的一草一木,我们系统教学,严格考核。看到一位位文化爱好者,从陌生到熟悉,最终成长为一名准专业文化守护者,成为了文物保护理念的“第一受众”和“移动宣传员”,我深深意识到:我们不是在管理志愿者,而是在培育文物保护共同体中最动人的那束微光。
而我,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这一年多里,我和同事们一起推动志愿者从“服务执行者”转向“文化传播者”。我们鼓励他们不仅讲解历史,更要传递法治精神和保护理念。在葆光室前解析古人智慧,在廉洁展中融通古今法规——他们用专业,让建筑开口说话;而我,则在他们的每一声讲解、每一次互动中,更坚定了自己作为博物馆教育者的使命。
有一个场景,我至今难忘。一位母亲在听完志愿者讲解后说:“我们是从美国回来的,就想让孩子多了解中国历史。”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那一刻我明白,我们提供的不仅是讲解服务,更是文化的寻回和身份的传递。我和志愿者一起反思:如何才能更贴心、更精准地传递文化的声音?从此,我们开始更注重观众背景的分析和讲解策略的调整——这一切,只为让文物保护的理念跨越山海、触动心灵,实现真正有温度的博物馆教育。
我们还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社教课程:“小小瓷片修复师”“把王府保护起来”……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感受文明。最让我自豪的是张澜馨小朋友——从社教课程与恭王府初相识,到“小小讲解员”项目真正走进恭王府。通过考核,她成为了我们的小志愿者。当她戴上工作证的那一刻,我知道,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生根。
很多人说,志愿者工作繁琐细微,难见光芒。但在我眼中,它正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培训到上岗,从服务到反馈,我从一个单纯的项目执行者,逐渐成长为懂得倾听、擅长协调、敢于创新的文化服务者。每一次展览的公众反馈、每一句观众的真诚感谢,都在告诉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可以终身奔赴的事业。
我不再仅仅是组织者,我是见证者、同行者,更是这段历程中的成长者。陪伴“恭博绿”一同前行,我也在服务中找到了自己的责任与热爱。
未来,我将继续以年轻之心、以专业之力,搭建更多沟通的桥梁,播撒更多文化的种子。与志愿者一起,我们不只传递知识,更唤醒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认同。
我愿以此青春,陪伴恭博走向更远、更明亮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