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从风筝系列课程看恭王府博物馆中小学研学

恭王府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面临很多博物馆社教同样的困境,工作人员人数少且缺乏教育背景,此外,恭王府的原生文物寥寥,基于文物开展的展览少,因此开展社会教育的馆藏资源先天不足。

自2018年起,恭王府公共教育部开始和社会力量合作,开辟了社教工作的新天地。恭王府选择之文作为合作伙伴,是因为这家公司在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佟麟阁中学、93号院博物馆等多地都开设了非遗课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技艺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可以完成多件作品,收获创造的成就感。

一、重特色——增加恭王府元素

我们不遗余力打造恭王府特色非遗课程,表现为或结合恭王府历史,或结合同期恭王府展览,或结合恭王府古建,或结合时令,从而增加王府元素。

福文化是恭王府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恭王府因遍布蝙蝠形装饰和一块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的福字碑而被誉为万福园。为此我们在风筝、面塑增加了福文化,为兔爷命名为福大将军等。

在风筝课程中,孩子们除了亲身体验创作之外,还参观我馆举办的“千年潍水,手艺之都”非遗风筝展览,扩展相关内容,增加直观印象。

二、重借鉴——确立三维课程目标

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中,要求确立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对我国中小学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升华,是对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借鉴和创新。

以风筝课为例,其三维课程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起源与文化内涵,学会设计制作风筝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理解风筝升空所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锻炼他们统筹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探究习得的科学知识,设计形状合理的风筝,并且为风筝创造独特的纹样装饰。通过学习烤竹条扎骨架、糊风筝、设计并彩绘画片、绑提线等技艺,学生能完成一个菱形风筝和一个软翅风筝的制作,并能完成一个沙燕风筝的彩绘,然后实现风筝放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风筝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技艺的喜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后,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满足感和成就感,抗挫折能力得到提升。

三、重综合——体现多学科融合

目前我国的学校课程,按照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分科课程也称为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第二类是活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第三类是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恭王府的社会教育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他们在校学习的多为分科课程。分科课程的优点是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但各门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相互割裂。而恭王府开展的社教课程为综合课程,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使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以风筝课为例,风筝起源于中国,融合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风筝探究式课程充分考虑到风筝制作是一门综合多学科的技艺,让学生在多个领域开展有趣的探究。

(一)人文知识

在风筝历史文化部分介绍了从古至今风筝的功能,风筝吉祥图案多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如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的吉祥图案,红色的蝙蝠寓意洪福齐天,白菜寓意百材,萝卜也称菜头,寓意“彩头”等。

以上部分以风筝为载体,把语文、历史、民俗、美术、我国南北方地理差异等相关知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科技知识

风筝的放飞涉及到物理知识。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风筝停留在空中,需要满足受力平衡条件,即风筝自身产生的重力、绳子的拉力以及空气浮力。浮力如何产生呢?当风筝以与地面一定的夹角在空中飞时,吹向风筝的气流会分为上下流层,两者之间的压力差形成升力。因此,放风筝必须有风,有引线牵引,才能保证风筝在空中有一定的受风面。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风筝就会往上飞。

风筝的制作材料涉及到材料的物理特性。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为竹、绢、纸。木条的韧性比竹条差;重量与竹条差不多的铁丝回弹性不如竹条好。古代材料种类要少得多,于是韧性相对较好,重量又轻的竹片是当时最理想的骨架材料。可选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制作风筝的骨架。纸和丝绢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但是纸易破,丝绢贵,而现代科学的产物--尼龙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风筝的新材料。

四、重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成长

风筝的制作技艺为“扎、糊、绘、放”,其中描绘骨架、彩绘,以绘画技法呈现中国绘画元素和吉祥图案,用竹条扎制、用材料糊制骨架,穿针引线连接风筝线,放飞风筝,需要学生实际操作。

此外,课程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恭王府非遗系列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其中出勤占20%,学习过程(听讲、课堂参与、学习态度、课下任务)占40%,结课作品占40%

五、重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探究式课程的教学理念。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们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程度和意愿进行表现与制作,自由发挥,老师很耐心的辅助他们将创意的想法通过作品呈现出来,比如引导学生在不同位置绑线,观察对风筝的影响;风筝各部分制作材料的变化对风筝有何影响等。

恭王府的社教课程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我们通过微信群向所有学员发放任务卡,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寻找问题答案,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课中安排问答、解答任务书,不仅包括课堂听讲和制作,还移步到展厅参观关联度高的展览;课后引导学生及家长写留言,提意见。

通过推出独具特色的非遗探究式社教课程,恭王府使得非遗文化深深植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而这些学生又将成为种子,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不仅有利于传播传承保护非遗,而且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作者郝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教育传播部研究馆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c) 2018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 版权所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