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穿行半部清史——最不像王府的恭王府

————《文史参考》周冉

北京什刹海前海西街,有一座宏伟阔气的多重院落,朱漆大门上镶着横七竖八、象征亲王身份的金黄色门钉,熙熙攘攘的人流,跟随导游的高音喇叭进进出出。途经此地的三轮车夫会热情地告诉你,这里原来是和珅的宅子,现在叫做恭王府,因为它后来的主人是恭亲王奕。

清末北京城有近百座这样的王府,大都围绕皇宫而建,以内城西北一隅的什刹海地区最为集中,其中恭王府距皇城最近,出王府的东阿斯门到皇城北门骑马不过五分钟,它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座,不久前,恭王府正式成为国家级5A景区。

恭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自建成起历经清代乾隆到宣统7个皇帝,难怪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感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当被问及这座建筑是否可以代表老北京王府文化的建筑特色时,恭王府管理中心文献研究部处长孙其刚笑着说:“很多国内资深的古建专家其实都说,恭王府是一座最不像王府的王府建筑,因为它是一半公主府,一半官员宅邸。”

大贪官和珅最初修建

恭王府历经几代主人的改造修建,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于这座建筑修建之初的豪华模样,因为设计这座府邸的主任十分有名,他就是大贪官和珅。

和珅为满族钮祜禄氏,原名善保,正红旗人,三岁丧母,与弟弟和琳相依为命,兄弟二人靠变卖家产田地,入咸安宫官学。和珅从三等侍卫起步,二十多年间一路攀升,30岁时官至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步军统领、军机大臣。很多电视剧野史中将和珅得宠的原因归结为善于溜须拍马、欺上瞒下,其实这位和大人是有些真本事的。

和珅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写的一手好字,模仿乾隆皇帝的笔迹几可以假乱真,诗画本事也属上乘。马尔嘎尼所著《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描述了英国人眼中的和珅: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和珅官运亨通的鼎盛时期,皇帝还恩准他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位于什刹海正黄旗领地的这所豪华府邸,也是这一年建成。和珅府修建前,这块地段的院落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之前的很多研究都认为这里原来是民宅,但最新的史料证实,这个地段在雍正皇帝时曾被赐给一个叫蒋浦的官员建宅子。”孙其刚说。

建成后的和府已具备今天的基本规制,布局与郡王府基本相同,分东西中三路,中路用于仪式,东西路用于居住。由大门正中跨步而入,穿过两道宫门,是中路最重要的建筑银安殿(正殿)和神殿。银安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才打开,是举行仪礼的地方,原本的建筑在民国初期的一场大火中被焚毁,只剩地基。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凭着照片、文字资料和考古成果,在原基座上复建而成。

神殿则是满族萨满教祭祀祭祖的地方。传说满族祖先在一次战斗中陷入埋伏,情急之下躲在大树下,身旁的乌鸦竟一动不动,树上的人因此逃过一劫,乌鸦是满族的恩人,被满人敬为神灵。府主人常命人将刚刚宰杀的动物内脏,放在神殿屋顶的索伦杆上供乌鸦觅食,仆人若是随便走近惊动这些神灵,是要被重罚的。

与皇家比肩的楠木大殿

西路的四合院较为小巧精致,以工艺精美著称,主体建筑有葆光室(咸丰皇帝赐名,和珅时此殿名字已不可考),分别是和珅的会客厅和住所。嘉庆皇帝扳倒和珅后,曾给他列出二十条死罪,其中一条是:所盖楠木房屋奢侈逾制,隔断式样,皆仿宁寿宫制度,花园点缀与圆明园蓬莱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

http://192

葆光室是西路第三进院主殿,恭亲王奕时期是较为私密性的会客厅,因咸丰皇帝亲题“葆光室”匾而得名

这楠木房屋指的就是和坤府锡晋斋,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懂得金丝楠木的珍稀程度。锡晋斋台基高二尺八寸,正厅为七间(这已是亲王规制,皇家最多为九间)。正厅东、西、北三面都是二层的仙楼,均以楠木隔断分隔空间,隔断上方窗格的镂空部位覆以极薄的蓝色丝绸,裙板上镶嵌工艺精湛的雕饰。这种“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内檐装饰只有皇家才有。

和坤落马后交待说,这仙楼是他命小太监偷偷绘制了紫禁城宁寿宫设计图,依图而建。“其实紫禁城建宁寿宫时,和坤就是监工,根本不用让小太监偷偷画。”孙其刚说,“乾隆皇帝来过好几次王府,不可能看不到(和坤府的逾制),不仅屋子里,摆在外面的东西逾制的也很多,比如铜路灯、太平缸等等。皇帝看见了,但是没管。”

儿媳地位高过公公

古代居室以东为尊,府主人和坤屈居西路,是因为这里还住有身份更尊贵的皇族。乾隆最小的女儿和孝固伦公主5岁时,就被指婚给了和坤之子丰绅殷德,丰绅殷德名字是乾隆皇帝亲赐,意为福祉绵长。

和珅与乾隆做了儿女亲家,在朝堂中的威风可想而知,他也是借着迎娶公主的机会,新建了这座豪宅,于是出现了公主府和官员府邸的混搭。在小两口居住的府邸东路建筑上,考古学家们发现有多处的凤凰纹饰。在和府,儿媳的地位是高于公公的。

和孝公主的生母为敦妃汪氏,公主出生于乾隆65岁,是父亲名副其实的老来女,深得宠爱,乾隆曾说,如果你是一位皇子,朕就传位于你。在和孝公主为数不多的记载中,她性格活泼,善骑射,少时常着男装随父出猎,长相也最与乾隆相仿,来出嫁时便得赐乘垂金顶轿.13岁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在清代律法中,这是皇后之女才有的封号,品级与亲王相当。

乾隆给女儿的陪嫁十分丰厚,仅绫缎类的衣料就达到近两千匹,可以堆满一间仓库,还特批出嫁后的和孝公主仍享有原来的例银。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完婚时,两人都只有l6岁,但公主却能时时教诲自己的丈夫。一次冬天下雪,丰绅殷德童心未泯地打起雪仗嬉戏,公主竞生气地教诲他匆作“痴童戏”,“与吾共读书”。

也许是自己的老爸太“有名”,相较之下丰绅殷德显得那么不起眼。我们只能从他的堂兄回忆录中得知一二,这位大贪官之子小心谨慎,从不逾越礼制,因为公主不育,曾在妻子的宽恕下娶有几房小妾。

和坤到底有多少财富

和府三略建筑的最北端,有一座横亘东西、长达165米的后罩楼,将花园与居所分为南北两部分,这座长度惊人的楼宇也是和坤府逾制之处。后罩楼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在这里,导游一定会告诉你,这就是和坤的藏宝楼,不同形状的窗户代表了不同的珍宝种类,如金银、玛瑙、和田玉等等,后世百姓对大贪官和坤的宅邸充满好奇,多半出自这些传说中“富可敌国”的家当。

和坤到底有多少财富?正史、野史和坊间传言争论不休,孙其刚说:“不要说民间传说,《和坤抄家档》被后世抄录了多次,很多数字也有变化,但是和坤的家产最高不会高过这里面的数字。”嘉庆皇帝说,和珅府中夹墙和地窖里都藏有金银,“家资累至数十百万”。

有一则轶闻可以让我们看到冰山一角:乾隆年间,紫禁城藏有一只直径将近一尺的翡翠盘,一位皇子不小心将这件父皇的至爱摔碎,自知闻了大祸,想来想去只好找和坤帮忙。和砷起初假意推辞,最后勉强答应想想办法。第二天,一只直径一尺半、成色更好的翡翠盘便被放回了原处,和大人家资收藏果然不容小觑。

乾隆皇帝后期,和珅的荣宠达到极致,他也很少掩饰自己的奢华和逾制之处。府中驻扎步兵、骑兵达一千余人,未经皇帝允许,便在宫中乘轿,骑马穿行圆明园,朝堂上独揽大权。目睹公公奢华作风的和孝公主,曾无不担心地对丈夫说:“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

嘉庆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极尽荣宠的宰相和坤终于等来了他的三尺白绫,和孝公主一再哀求新皇帝,为他保了全尸。和坤生前建造的位于天津蓟县、堪比皇陵终老之地,也被强行拆毁,丰绅殷德与堂兄丰绅宜绵只好在刘村另立新坟,将和坤草草掩埋。

丰绅殷德受父亲影响.仕途再无希望,降职被贬,整日声色犬马消沉度日,哀叹:“功名事业俱泡影,埋骨何须墓志铭。”嘉庆十五年(1810),36岁的丰绅殷德郁郁而终。

清代寡妇不准再嫁,即使贵为公主也不能例外,丈夫死后,和孝公主独自主持家政十余年,内外严肃.直至道光三年(1823)去世,终年49岁。历史从不愿给女人过多笔墨,我们已无法得知,这位骄傲的皇家固伦公主,是如何熬过漫漫的十余载守寡岁月。和孝公主死时,道光帝还曾亲临墓前祭奠,哀叹姑姑坎坷的一生。

不爱江山爱和宅的王爷永磷

和坤宅院的奢华不仅在一般百姓看来遥不可及,王公大臣也羡慕不已,庆王永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乾隆年间,几个皇子商议立储之事,永磷曾满不在乎地说,即使皇帝多如雨落也轮不到我,几位哥哥无论谁将来当了皇帝,只要把和坤的宅子给我,我就满足了。

从清人的文章中说,永磷体型稍胖,性情平和,慷慨大度,从不苛责下人,喜欢纵情玩乐,对政治不甚关心。虽然嘉庆皇帝也批评这位同母弟弟过于追求安逸,连骑射武功也废了,但闲散亲王还是令皇帝十分放心。

http://192

安善堂是花园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曾是恭亲王奕宴请宾客的场所

永磷的谨慎和知足,让皇帝乐于满足他的小小愿望。嘉庆四年(1799)三月,和珅被诛仅仅几天后,永磷被封为庆郡王,如愿搬进了和府大院。现存的一些文献记载显示,皇帝将府邸分为两部分,东部归公主,西部属庆郡王,但是孙其刚说:“其实最新研究的史料表述,和府赐给永磷后,公主是‘另择府’住的,原来的结论是错的。这也是恭王府管理中心所编《清宫恭王府档案总汇》中最新的说法。”

嘉庆二十五年(1820),永磷病重,嘉庆皇帝亲临探望并封其为庆亲王。庆亲王在他心仪的王府中舒舒服服地生活了22年,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没有改建。

永磷子孙们的爵位低于他本人,又多犯事降级,永磷之孙奕劻仅为辅国将军,身份已与郡王府标准不符,咸丰初年奉旨搬居他处。奕劻后来被慈禧太后看重,光绪二十六年(1900)得以晋封亲王,但这是后话。奕劻走后,什刹海的这座宅院很快迎来它的新主人——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

恭亲王奕的“多福轩”

道光年间,皇六子奕便是皇储的热门人选,他与皇四子奕詝(即咸丰帝)的皇位争夺战,始自幼年。论才智和武功,奕都显然高于奕詝。优柔寡断的道光皇帝考察了二十几年,最终选择了看起来更有孝心、老实持重的四皇子奕詝,但立遗诏时还不忘加上“皇六子奕封为亲王”。

道光皇帝生前,奕生活在阿哥所,还没有分府出官。咸丰帝继位后,遵照先皇遗诏封奕为恭亲王,咸丰二年(1852)四月赐入住这座宅院,同时庆王府改名恭王府。奕时期的恭王府是这座清代建筑最辉煌的年代。

http://192

多福轩室内的王座与匾额,“同德延禧”为慈禧所书

年轻的恭亲王入住这里后,仍需每天返回紫禁城上书房读书,直到掌灯时分才回到王府。

奕保留了和珅建造的锡晋斋楠木殿用作书房。府邸东路的乐道堂为奕的起居室,四座高大的多宝格和六个书架作为室内装修隔断,多宝格高4米多,宽3.5米以上,其中两座分别有拱形门和月洞门,用花梨木制成,极为华丽精巧。

多福轩作为恭王府正式的会客厅,奕在这里会见英法联军的谈判代表,最终签署了中英和中法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多福轩”之名源自室内贴了许多“福”字。清代每到新年,皇帝都会书写福字和寿字赐予王公贵族,每接到一张福宇,奕就会贴在旧的上面,斗方上厚厚的福字彰显了主人显赫的身份。

躲避喧嚣重建王府花园

与皇位失之交臂,胸怀大略的恭亲王,从不甘心只做一个平庸的臣子,也正因为这样,自咸丰帝登基起,恭亲王的仕途就几经沉浮。咸丰帝时,奕为了给生母争得太后名分,被皇帝冷落,此后时有任用,也并不看重。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死去,奕与慈禧太后叔嫂合作发动辛酉政变,扳倒八大辅政大臣。奕支持洋务运动,又因为排行老六,被时人称为“鬼子六”,在修建圆明园事宜和外交策略上,与慈禧又多有不和,慈安太后死后,奕更被孤立。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十年后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总理海军,但年迈的恭亲王早已被磨砺了锐气,再无过多作为。

胸怀帝王心,无奈臣子命,在官场最失意的时候,美轮美奂的王府花园成了他排遣忧思的地方。恭王府花园重建于同治年间,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建成后的花园占地约2.7万平方米。

全园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成多个院落,整个园林由六条山龙围合:南面、东面、西面各有两山,中路后部有一山为中龙。园中大戏楼的设计很花心思,舞台前部利用最少的柱子支撑顶部和沉重的由交叉梁构成的房架,营造了最大限度的表演空间。恭亲王晚年在花园西区的大池塘造了很多鸟窝,树林廊亭间,鸟笼若隐若现。鸟语花香间伴着曲调悠扬的戏曲,任谁都足以暂时忘记尘世的喧嚣了。

隆重的葬礼

西路的葆光室是王府内私人客厅,“葆”意指收藏,咸丰皇帝钦赐这个匾额,意在让位及人臣的奕收敛自己的光芒,光绪二十四年(1898),66岁的奕病故,他的灵柩就停放在这里,很像一种讽刺。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了恭亲王死后,皇帝和太后驾临的盛况。1898年四月,恭亲王的死讯传到紫禁城,光绪皇帝特意询问翁同龢赴丧礼应该穿什么衣服,得到的意见是:黑色马褂,佩戴流苏的帽子,这是紫禁城官员们的日常服装。

早朝一结束,翁同龢便和其他大臣一起退出大殿,骑马前往恭王府,但是皇帝已经先到了。中年时分,慈禧太后的仪仗驾临恭王府。翁同龢写道:慈禧太后缓步前行,向亡灵致意,看来十分悲痛,连坐下也是面东朝着棺材的方向。

慈禧在恭王府宣布,追封恭亲王谥号“忠”,将其灵位安放于贤良祠,守墓人的数目获准增加,辍朝比惯例多加两日,皇帝着素服。恭亲王的葬礼仪式复杂之极,翁同龢在日记中说,他自己未能记录其他细节,因为实在太多了。

太后和皇帝大约下午三点才离开,亲临王府长达大半天的时间,逐项事务慈禧都亲自安排,这是极为特殊的。慈禧太后给足了这位老搭档最后的颜面,对奕的后人也十分厚待。

为复辟变卖家产

奕死后,他的嫡孙溥伟世袭亲王爵位,成为恭王府的新主人。这位小恭王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在溥字辈中最年长,光绪帝死后,溥伟本以为自己可以继承皇位,没想到只剩一口气的慈禧太后还是选择了年幼的溥仪。溥伟非常不甘心,清王朝灭亡后,他到处活动策划复辟,活动需要大量钱财,他几乎卖掉了所有财产。

http://192

和孝公主卧房

1912年3月,溥伟以40万大洋将府中除字画外的全部文物,卖给了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是日本山中商会创始人,19世纪末起进入中国,开始收集倒卖中国文物。“山中被邀请进入了恭王府传说中的藏宝楼(后罩楼),他在日记中曾仔细描述了恭亲王的铜器库、玉器库等等。”孙其刚说。这批恭王府藏品,被迅速运回日本分类整理,分别运往美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拍卖和零售。

1921年,溥伟又以8万银元的价格将府邸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32年辅仁大学以108根金条代偿债务,购得了恭王府作为校舍。至今,恭王府的龙票(地契),还押在香港一家银行里。

为了维持生计,溥伟的二弟溥心畲也将府中旧藏古字画陆续卖出,其中有些在当时的古玩界、收藏界曾引起轰动,如西晋陆机《平复帖》,是光绪六年恭亲王奕从载治府中得到,后传给溥心畲。1937年因为母亡治丧急需款项,溥心畲将《平复帖》以4万银元售给张伯驹。孙其刚说:“几万块对当时一般人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4万块差不多就能买一座大宅子了。”

民国时,恭王府家具被清皇室接收委员成员所得,由北京带至上海,后又从上海进香港,最终辗转至台湾被台湾东吴大学收藏,最后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1912年下半年,袁世凯下令秘密逮捕谋划复辟的溥伟。溥伟慌忙逃往青岛德国租界,最终在长春潦倒死去,世间再无恭王名号。民国时期的一场大火,又烧掉了王府中最大的建筑——银安殿,这座象征王府威严和权力的正殿,最终随着大清王朝崩塌而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恭王府经历三十年腾退和修整,最终面向公众开放。

我们今天游览的恭王府,是同治光绪时期它最辉煌的样子。你可以选择一个大晴天来到这里,在几进院落和曲曲折折的花园小径中穿行几遭,体味一下与两公里外宏大深邃的紫禁城迥然不同的感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6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