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神殿布局及祭祀典制

在研究王府与王府文化时,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王府社会生活中的宗教信仰问题,一些王府后裔的回忆录中也都详略不同地记载了当时王府内的祭祀情况和祭祀场所。这一切都能使我们初步了解王府祭祀活动的内容、典制。但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和回忆缺乏全面性和具象性,如王府宗教作为王府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与整个清王朝统治者的宗教信仰、与满族本民族的传统思想信仰及观念习俗的关系;又如王府宗教场所的布局、设施所体现出来的宗教内涵,再如王府宗教活动是否有主次之分,等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清朝的灭亡,王府的衰败,绝大多数王府或已不存,或挪作它用,可以说即使留下了当时王府祭祀活动的场所,也面目全非,很难看到当时的祭祀设施了。

很幸运的是,经过我们的努力,收集到有关恭王府现存的被称为"神殿"的建筑的一些历史资料和照片,本文拟通过这些资料解剖一下清代王府中神殿与宗教信仰的情况。

一神殿的布局、设施与功能

在恭王府府邸中路,正殿"银銮殿"或"银安殿"的后面,有一座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殿堂,殿堂前面门头上悬挂着"嘉乐堂"匾额,因此人们称此殿为"嘉乐堂"。嘉乐堂是由主殿和东、西两个厢房以及宽阔的院落组成,主殿坐北朝南,整体分为五个开间,共约283平方米。硬山式的屋顶上覆着绿琉璃瓦,脊安吻兽,梁枋油漆彩绘,廊檐抱柱,一座砖砌台基将整个大殿从地面托起,正中心大门前的六级台阶展示了它的高度[图56]。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之后,如今这个殿堂内的布局及陈设早已面目全非。1937年恭王府成为辅仁大学女院以后,历经六十多年,此殿的用途和功能随着所住单位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如今只剩下一个硕大的空房,几根立着的柱子显得那么孤独和苍白,很难让我们联想起它有过的辉煌[图57]。那么,在王府林立的殿宇中,这个地处重要位置的殿堂在历史上曾经具有什么样的用途或功能呢?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套我国清代皇家建筑设计世家样式雷于同治四年为恭王府的府邸及花园绘制的平面设计图,其中,关于府邸中路嘉乐堂的平面图中,清晰地绘制出该殿内部的布局安排[图58]。

在长方形的嘉乐堂主殿图形中,赫然书有"神殿"两个大字,字的周围绘有一些方圆规矩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嘉乐堂图形整体分为两大部分,其间有一条分隔线将这两部分隔开。西部东北角有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长方形中绘一对大小相同的圆形,东南角有一排四个东西向的小长方形。再往西又绘有一个北、西、南三面贴边的"凹"字形图。分隔线的中心有一个豁口,豁口处的东侧绘一方形。整个分隔线的东侧,也绘有各式图形,在此不作一一描述。1937年5月31日至6月3日,中国营造学社派人到府邸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了实测图。在嘉乐堂的实测图上,我们看到了与"样式雷"图完全一致的殿内布局[图59],

反映出实际实施的殿内装修与当初的设计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在实测图中,主殿内整齐排列着若干实心的黑色圆点,与实际建筑相比照,确知这些圆点正是该建筑内仅存的八根金柱。这八根金柱排列成两排,呈东西向排列,每排各四根,形成东西向的五个开间。图中将正间的南端,也就是正身的中部画成开放式,中有两条隔线,三个空格,这是实际建筑中大门的位置,三个空格表示两边各有一扇旁门,中间为双开门,这些均与实际情况相符。图中大门的东侧,沿着南北走向的一排金柱,有一条粗黑的线横贯其中,将殿内五个开间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东边有两间,为东次间和东梢间,西边有三间,为正间、西次间和西梢间。黑线的中央也有一个开放的小空格,空格的东北侧还画有一条围挡似的直角线,空格中一个箭头由黑线西侧沿直角线拐进黑线东侧,以表示东西两部分彼此相通。在黑线西侧的北端,另画有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度正好是正间的宽度,与正间南边大门部分相对并等长。在长方图形的中间又有一大一小两个并排的东西向的圆形图形,西侧圆形略大一些。长方形倚着黑线西北角,即正间北边的两根老檐柱及两根金柱,并向北墙外延伸至廊下檐柱处,这个长方形在图上标注有一个繁体字的"灶"字,表明这里是一个灶间。灶间坐北朝南,正对着南边的大门。在图的西侧,有一个"凹"字状的图形,它沿着北坎窗下的坎墙直角拐向西山墙,又沿西山墙再次直角拐向南边坎窗下的坎墙,其一端顶着灶间的西墙;另一端直达大门的西侧。图中的这些设施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首先我们应当了解这个殿堂的功能。

1940年《华裔学志》第5期发表了《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一文。该文的作者是一位华裔人士陈鸿舜和一位外籍人士G.N.凯茨,他们曾多次进入恭王府,对王府的府邸及花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研究,文中明确指出,坐落在银安殿后面的"相当大的殿"是"举行萨满仪式的殿堂"。"在诸多方面如信仰、细节、情趣、传统及不对称的设计,该殿都可以与坤宁宫比美"。显然,这里是王府供奉神灵的地方,萨满教举行祭祀仪式的殿堂。在"样式雷"图中我们看到的"神殿"字样,也充分证明了该殿的功能。溥杰在《醇亲王府的生活》中说:"在王府的'大殿'后边,有一所'神殿',就是祭祖的地方,和清宫中的'乾清宫'后面有'坤宁宫'一样,虽然是'具面而微',但是也为王府中最'神圣'的地方。"?1?说明王府与宫廷一样,均在大殿的后面设置祭祀神殿,以示对神灵、对祖先的敬仰.

因满族萨满祭祀都是继承传统而来,所以各神殿内的布局、设施乃至祭祀仪式的程序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不妨以北京故宫的坤宁宫神殿及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神殿,这两个现存较为完整的神殿为参考,来了解恭王府神殿的布局、设施及其功能。坤宁宫主体建筑分为九个开间,最东边的一间和最西边的一间为通道,西边向东数第二间辟为神器库,剩下有六个开间。其间有一堵隔断墙沿着西边第四间东侧南北向排列的四根柱子将这六间一分为二,东边隔为两间,其功能是皇帝大婚合卺之所在,称为东暖阁;西边四间便是宫中举行萨满仪式的神殿。隔断墙的中间开有一个小门,门的东侧也就是洞房的部分设有屏风使之相对封闭。坤宁宫的大门为两扇的双开门,开在神殿四间中最东边的一间,使整个神殿形似口袋。神殿中,隔断墙的西北墙角处依柱修建有一间烧煮供食用的灶间,灶间与南面的大门相对,灶间内砌有灶台,灶台中又埋有三口铁制大锅。紧贴灶间的西墙,沿北、西、南三面墙体垒砌起一圈"凹"字形转角炕,由于转角炕的主要特点是拐若干个直角,故而人们给它起了个吉利的名字,称之为"卍字炕"。清宁宫为五个开间,其中也有一墙之隔,墙中设门,使东西两部分可以相通。与坤宁宫有所不同的是东边仅有一间,西边为四间。东边一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寝宫,西边四间作为神殿。但神殿内的设施是一样的,"卍字炕"占据西边三间,沿北、西、南三面墙体垒砌而成。灶间设在四间神殿中最东边一间,东侧紧挨隔断墙,北侧贴着北坎墙,西南角与金柱相接,灶台中埋有两口煮供食用的大锅。大门开在从西数第四间的正身部分,也与灶间相对,不在正中而偏东。

了解了宫廷神殿中布局、设施的功能后,再来比照恭王府神殿设计图与实测图中所绘制的殿内各种设施的图形,其使用功能便可一目了然了。首先,两图中所绘制的粗黑线的位置,正是宫廷神殿中隔断墙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认定粗黑线所表示的就是王府神殿中的隔断墙。粗黑线中的空格是隔断墙中开的小门,东侧直角线为屏风。在黑线西侧北端所画出的长方形,也就是标注为"灶"的图形,与宫廷神殿中煮供食用的灶间位置相符,由此可知,这个长方形为王府神殿中祭祀用的灶间,长方形上的两个圆形表示灶台中有两口大锅。图西侧"凹"字状图形所处的位置是宫廷神殿中"卍字炕"的位置,那么,该图形所表示的一定就是王府神殿中的"卍字炕"。综上所述,粗黑线以西的部分为王府的祭祀神殿,这一点已确定无疑。但东边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就宫廷神殿而言,东边部分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清宁宫神殿的东侧为皇太极的寝宫,康熙年间将坤宁宫东侧功能改为洞房。按有关资料记载,恭王府是沿袭康熙以后的传统,将神殿东侧用作新婚洞房。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生活》一文说道:神殿"东间为亲、郡王及袭爵人合婚之所。……其新婚制度与坤宁宫为帝后合婚之所相同,……"

《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一文对恭王府神殿的描述,更加明确了两图中所绘图形的功能:"祭祀用的厨房在北墙中部。室内多口大缸大半截埋入地面……与坤宁宫的祭祀厨房完全相似。如同紫禁城的大殿一样,这里也有又长又宽的炕,半围绕在房间的北、西、南三面。所有的路都从这里通向门道。整个建筑的东面被一堵结实的大墙隔开,只有一道门与一座比较大的房子相通,门后有门屏风,根据传统,这间房子是为新婚夫妇的洞房花烛夜准备的。"

还有一个设施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神殿的窗户。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嘉乐堂的窗户,已经是经过改造了的玻璃窗,而非当初神殿的步步锦窗。步步锦窗是清代建筑中较为流行的窗户形式,是以步步排列的长短木条和暗蝠雕饰组成的。窗户的外侧糊以用盐水、酥油喷洒过的高丽纸。由于这种窗户在打开时是由下向户外上方开启,然后以木棍支撑或以绳条吊挂,关闭时,取下木棍或摘下挂钩,放下窗户,因此又称支摘窗或吊搭窗。《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一文中附有一张神殿灶的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灶中灶台后面的窗户以及透过间的缝隙看到的神殿北坎窗,均为步步锦窗,且窗上可看出糊有高丽纸。

通过对比发现,从大体上看,恭王府神殿与宫廷祭祀场所一样,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即不对称布局、神殿设在西边、口袋式房、"卍字炕"、灶间坐北朝南并与大门相对,这些实际都是满族居室的特色,但在宫廷及王府中,它又别具风格,与众不同。从小的布局上看,各神殿又不尽相同,首先,各神殿布局上的安排是根据其建筑规模决定的。坤宁宫虽然是仿照清宁宫而来,但就建筑而言,它又是在明朝宫殿的基础上改建的,有着明皇宫的高大宏伟的气势,这一点关外皇宫要逊色许多,因此在殿内的布局上及其使用功能上也就显得更复杂一些,为九间、五布局、四功能。嘉乐堂据推测是在原和珅时期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的,但亦符合亲王府后殿五间的规制。其建筑的气势、规模当然不可能与坤宁宫相比。布局和功能也相对简单,为五间、两布局、两功能[图60]。下面打算对恭王府神殿中的设施及装饰进行分析。因本文只对祭祀神殿加以研究,故不对新婚洞房进行分析。

二神殿的灶间

通过上一节对神殿布局的研究与分析得知,恭王府神殿一共有五个开间,而神殿中用以煮供食的灶间就设在整个大殿中心一间,也就是它的正间。东边紧贴隔断墙,北边紧贴北坎墙,抵着正间北端的两根金柱与两根老檐柱,面向南方,与大门相对。其尺寸若以四根房柱的距离来计算,面积应在12.7平方米左右,长约5.18米、宽约2.46米。恭王府神殿灶间的照片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反映神殿内设施、装饰的影像资料,因此它显得格外珍贵。这张照片虽然只是一张黑白照片,且因年代久远,各方面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有些模糊不清。但模糊中,灶间外部的精美装饰以及灶间内部的铁锅、灶台、窗棱仍依稀可见。其中的英文说明文字为"SacrificialKitchen,forShamanCeremonies,inBuildingat【图58】"样式雷"图【图59】营造学社实测图RearofCentralAxis",即"祭祀用厨房,用于举行萨满仪式,在中路建筑靠后的殿里"。该照片让我们了解到恭王府神殿灶间的大致风貌。确如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王府神殿的灶间与坤宁宫灶间"完全相似"[图61]。

在灶间外,倚着上门框处,有一个木质的雕花罩。雕花罩形同一个帽子,戴在灶间的"头顶"上,古建筑上称之为"毗卢帽"。"毗卢帽"从两端起始至中间共排列着四个竖着的垂帘柱,其间距相等。四个骨朵形垂头分别倒挂在垂帘柱上,垂帘柱与垂帘柱之间横向装饰着花板与雕花骑马牙子。可惜的是,这张灶间的照片只拍到了"毗卢帽"以下的一部分,而"毗卢帽"以上的部分却无法看到,它的上边是否还有装饰?在灶间照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该灶间两侧倚柱的内侧有门框和门槛,估计当年这里还安有房门,可视需要将灶间封闭起来。但在灶间照片中已见不到门的踪影。当我们看到坤宁宫的灶间时,我们发现,那里的装饰竟与恭王府神殿灶间外的装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图62]。坤宁宫灶间的外部同样装饰有"毗卢帽","毗卢帽"两端至中间有四个并排的垂帘柱和分别倒挂在垂帘柱上的骨朵形垂头,中间两柱的间距略长一些,两边的略短一些。垂帘柱与垂帘柱之间相隔有花板和卷草纹雕花骑马牙子,"毗卢帽"顶部的帽檐镂刻着一排相连的如意头造型,檐后墙上尚有一块长方形彩绘海崖云龙纹走马板。走马板以朱砂红为底色,上绘描金绿海水、描金青色山崖、描金青绿祥云和五条舞动着的金龙。五条金龙中,以其中一条面向正前方的龙为中心,其余四条占据画面的四个角,均朝向中心的龙。以上述两个灶间的纹饰相比较,细微之处略有不同,总体形式几尽一致,重要的是,清朝制定的亲王府规制中是允许亲王使用绘金彩五爪龙的,因此,分析恭王府神殿灶间顶上的走马板也当与坤宁宫大同小异。坤宁宫灶间门框同门槛的形式与恭王府神殿灶间的门框、门槛是一样的,但坤宁宫灶间的门至今完好。这道门是个双开式的折叠门,每边三门两折,安于"毗卢帽"的内侧。根据恭王府神殿灶间的长度来看,它的门应该也是双开式的折叠门。在灶间的外部装饰方面,清宁宫与恭王府神殿灶间完全不同。清宁宫灶间为开放式的,无门,更没有装饰精美的"毗卢帽"。灶台与北炕仅用木板相隔,且木板上无任何花饰,表现出关外的简朴风格。

凡神殿中的灶台上,一般都会埋两到三口很大的铁锅,从"样式雷"图、实测图及灶间照片中均反映出,恭王府有两口锅,锅与锅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拍摄灶间照片的时候,其中一口已被挖出,因此我们看到该照片中灶台的右侧只隐约可见一个坑,却看不到锅,这可能也是实测图中东侧圆形比西侧圆形要小的原因。不过从照片中的直观感觉估计,灶台与清宁宫和坤宁宫的灶台相比较要矮一些,高度当不会超过30厘米,所以会有"室内多口大缸大半截埋入地面"的感觉。清宁宫也是两口锅,锅与锅之间有一定的间距,锅的直径约1.2米左右,灶台略高一些,高度为48厘米。坤宁宫有三口锅,由于每口锅的直径都在1米左右,因此锅与锅基本上连在一起。这些锅是专门供煮牲用的设备,众所周知,一般汉族供奉牺牲,都是用一些较小的加工食品,但满族不然,他们是把整个牺牲宰杀后,将其劈成两扇,再将整扇肉放入锅中煮熟,所以锅要大,且至少需要两口锅。在溥杰《醇亲王府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描写:"在神殿内有几口大铁锅和灶,可以把切成两半的猪放入锅中去煮。"煮好的猪肉,不仅作供品,还"聚集全家人分食祭肉",保存了一定的共食古风。在乾隆三十六年绘制的《祭祀全书巫人诵念全录》上记录了煮供猪分食的情形?8?。坤宁宫大殿中央的地上,摆有若干排小方坐垫,皇帝家庭成员就是坐在这些垫子上分食祭肉的。那么,恭王府当年是否也是阖族人于神殿中席地而坐,共食祭肉呢?

灶间中的灶坑设在哪里?从仅有的照片资料中难以看到,文字资料中也没有记载。但据我们所知坤宁宫的灶坑就开在灶台前的地面上,共三个坑,与三口大锅相对,其上盖有用木板条拼成的盖板。与此相关的还有三个灶眼,它们设在灶台的南立面上,同样与三口大锅相对。清宁宫的灶坑也是开在室内的,在灶台前正对着两口锅的地面上,有两个方形的坑,这两个坑一直通向灶台中的灶眼,煮祭肉时,在坑内点火,送入灶眼,平时则用盖板将其盖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就是从实测图中反映出,在神殿建筑的北墙外,紧贴神殿灶间的位置,有一个长方的图形,这个长方的图形所代表的是什么呢?在"样式雷"图中我们看到,当初的设计图纸上绘有相接的三个这样的长方图形,它沿着三间神殿北坎墙外的最东边一直排向最西边的墙角,进深至檐柱处,约1.7米。在坤宁宫神殿的北墙外,有一溜进深不足2米的夹道,它是与整个建筑容为一体的。据说,那里是储放祭祀用品的库房。由此可知,图纸中的长方图形应该是模仿坤宁宫,在神殿北墙外的房檐底下加盖的夹道房,原本设计为一排,后来不知何故,仅存一间,所以我们看到的设计图与实测图是有所不同的。从仅存小房所处的位置看,该房应与灶间有关,是否为加工祭祀食品的小操作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神殿的"卍字炕"

与其他神殿一样,恭王府的神殿也有极富满族居室布局特色的"卍字炕"。"卍字炕"又称转角炕,位于神殿的西次间和西梢间,外侧紧贴两个开间的北、西、南三面的墙体;内侧沿着西边四根金柱的外围,环绕成一个"凹"字状,或可说形似"卍"字状,其一端顶着灶间的西墙;另一端拐至大门的西侧。通长若按两个开间的四个长度和一个宽度来算,应在29米左右,宽度应与南北方向金柱外侧至墙体的尺寸相当,为2米,这个尺寸也正好符合"卍字炕"的传统尺寸。高度目前无从查证,但可以坤宁宫和清宁宫为参考,坤宁宫炕高约58厘米,清宁宫炕高48厘米,考虑到建筑与炕的比例问题,分析这个万字炕的高度当不会超过50厘米。

炕裙的装饰已不可知晓,但以坤宁宫的炕裙来看,这里的炕裙应装饰有极其精美、繁缛的木雕花纹饰,而清宁宫相对要简单得多,只在炕边贴一圈连续的红漆净瓶卷草纹木雕装饰。

恭王府神殿"卍字炕"的功能是什么?其上的陈设是什么样的?亦无相关资料。但按满族传统,北、西、南三面的炕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首先,西炕是朝祭神台,神像、祭器陈设于此。北炕偏西,供有夕祭神位,神位前应有供桌及各种神具,北炕的东侧和南炕是可以坐人的,也可以陈设一些神具。坤宁宫的北炕就陈设有小型漆花柜,炕前陈设各种祭祀神器、暖炉等。清宁宫北炕目前所见陈设为一排共四个坐垫,靠西边的两个有靠背和扶手,坐垫旁间隔陈设有炕桌、水盆等物。至于南炕的陈设,坤宁宫与清宁宫也有所不同。坤宁宫的南炕,只设有皇帝一人的坐垫,而在清宁宫的南炕,则安排了若干块坐垫。这些坐垫应该是为家庭成员坐食祭肉而设的,因按萨满教的规矩,"这种祭肉是不准拿出屋门去吃……坤宁宫将家庭其他成员的坐垫安排在地上,只将皇帝一人的坐垫安排在炕上,体现了清王朝入关后,皇权意识的加强,那么,王爷的坐垫是否也可以单独设在南炕,而将其他家庭成员的座位设在地上?此外,在"卍字炕"的西北和西南两角,按满族居室陈设的传统习惯,还应设有两个高大的上下两层双门对开的储物柜,这一点坤宁宫与清宁宫皆如此,恭王府也不会例外。

四神殿的祭台

满族家庭的祭祀神台必设在神殿、神堂或居室的西面,这是满族的信仰习俗,认为人类居住在东边,而神灵皆居住在西边。因此"满洲祭祀皆以西为上",满族民间家庭中的西墙上均架有一个"祖宗板",板上供着一个神秘的匣子,一般人不得随便开启,满族人称之为"佛爷匣子",匣中珍藏着满族人的祖先像以及所信奉的各位神灵像。满族人称屋中西炕为"佛爷炕",将西炕视为圣洁的地方,一般人不许随便坐,更不可随意乱放东西,所以西炕和北炕的西北端就成为专设的祭祀神台。

满族同其他北方通古斯语系的民族一样,自古以来就信仰萨满教,萨满一词本来是鄂温克族语言,意为"激奋者"、"癫狂者",后来传入欧洲,以后成为国际通用术语。

萨满教本来是一种原始宗教,相信多神,主要是自然神、祖先、鬼魂等,但一般人是不能通神的,必须有一种特殊的人才能与鬼神打交道,这种人就是萨满,《三朝北盟会编》:"珊蛮(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

具体说到帝王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与民间大体相同,惟在祭祀祖先与自然神时各氏族间有所差异。满族皇帝"……定鼎中原,迁都京师,祭祀仍遵昔日之制,由来久矣。而满族各姓亦均以祭神为至重,虽各姓祭祀皆随土俗,微有差异,大端亦不甚相远。若大内及王、贝勒、贝子、公等均于堂子内向南祭祀。至若满洲人等均于各家院内向南以祭,又有建立神杆以祭者,此皆祭天也。凡朝祭之神皆系恭祀佛、菩萨、关帝,惟夕祭之神则各姓微有不同。原其祭祀所由,盖以各尽诚敬以溯本源,或受土地山川神灵显佑默相之恩而报祭之也"。祭祀的主要活动是祭天、祭祖、祭马神、求福等。从仪式上说有两类:一类比较简单,称磕头祭,包括设位、陈器、点香、行礼、挂净纸钱,一般没有萨满参与;另一种是使唤猪祭,即杀牲祭,如日祭、月祭、大祭、祭马神等。每种祭祀又有朝祭、夕祭、夕祭背灯祭和翌日祭天之分。每次祭祀,首先陈列神位、摆供、进牲、点香、萨满歌舞、主人礼拜等等,仪式极其复杂。而所有这些仪式都是在这座神殿或神殿外的院中举行的。

西炕所供神位主要是朝祭的神灵,在坤宁宫中供有上天之子、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佛、菩萨、关公、三军之帅、先帝大师、长白山神等。在西炕后面的西山墙上设有一对三角形神架,满族家庭祭祀神台的上方均设有这样的神架,只是制作工艺有所不同。坤宁宫神架髹金红漆,架头雕刻一对金龙头,其上悬挂一块镶红片金黄缎神幔,两端挂净纸钱,幔子内挂神像,每次祭到哪位神时,就将哪位神的画像请出,挂在幔子内,祭毕分别将神像纳入一个绘花红漆抽屉桌中。清宁宫的神架与坤宁宫相比要小得多,但也小巧精致,同样为红漆架、金龙头。镶红片金黄缎神幔呈燕尾状,神像藏在幔子中间。据《黑图档》第五百八十册记载:清宁宫"神龛有架,上悬神幔,下置神板,上有香匣、索匣、香碟和蒙子"[图64]。溥杰在回忆醇亲王府祭神时描述说:"在祭神那天,在每位神--如来佛、观音、七仙女、长白山神、远代祖先和始祖前各供糕九盘,是在天未明五更时分开始献糕的。这时祭主吉服向西而跪,面对向东的'神幄'供糕献酒以及素供(此时先向如来和观音龛上祭)。""……在西墙设一向南的佛龛以供之"。"中间屋内锅前地上设油厚高丽纸二纸,进包锡红漆大桌二,以二猪之肉分置二银裹木槽盆内",猪首朝上,插以尖刀[图65]。

按萨满教的规矩,祭台后的西山墙上,也就是神架的中央偏上,还应悬挂两条由各家讨来的黄、绿、白色棉线间各色绸片搓成的索绳,即子孙绳和盛放索绳的高丽布囊(又称子孙袋),寓意多子多福,该索绳为求福祭中使用。索绳的一端系于墙上所钉铁环之上,另一端由西南窗穿出户外,系在殿前正中的神树上,神树是一根3米左右的完整柳枝,象征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下部插入一石座中。

不仅如此,"满洲祭神,预于府第之神殿或住宅之神堂西墙上,悬挂各种乐器,如桦铃、拍板、手鼓、腰铃、三弦、琵琶之类,以及带架之打鼓"。溥杰《醇亲王府的生活》中记录的祭神乐器还有筝和月琴:"主人跪击神板,诸护卫官员也群击神板和弹弦子、弹筝以及月琴。"

在北炕的西北端主要供奉夕祭的神灵,溥杰《醇亲王府的生活》中记述的神灵有七仙女、长白山神、远代祖先和始祖。坤宁宫夕祭神灵有上天之子、穆哩罕(马神)、纳丹岱珲(七仙女)、佛陀妈妈、喀屯诺延(蒙古祖先)、阿珲年锡(金神)、春安阿雅喇(完颜氏祖先)、纳尔珲轩初、恩都哩曾固(刺猬神)、拜满章京、纳丹威瑚哩(七姊妹船神)、恩都蒙鄂乐、长白山神等。夕祭背灯祭供纳丹岱珲、纳尔珲轩初、卓尔欢钟依、珠噜珠克特亨[图66]。夕祭时北炕上照例要挂黄幔、排列神位及摆放红漆供桌,桌上摆供糕、供酒。背灯祭时还要"熄灯、撤火、挂幔遮窗"。

根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康熙以前,王府祭神都是轮流将宫中神位请回各家祭拜,"大内立杆祭神,过二三日后,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各按班次由坤宁宫内恭请朝祭、夕祭神位至于各家。届立杆祭祀之日,恭请朝祭神位。在堂子内祭毕仍请至家内夕间大祭。于是挨次恭请神位祭祀,具照此至于月终,大内司俎官、司俎等恭请神位进宫"。康熙五十七年时,康熙皇帝下令,"停止王等恭请神位",此后,恭请神位成为一种特别恩赐。"雍正元年,世宗宪皇帝特命庄亲王、怡亲王恭请神位于其府内各祭一次"。由此不难看出,王府祭祀与宫廷祭祀是紧密关联的。

五神殿前的神杆

在神殿前的院落中,原本还应立有一根杆子,"这根杆子在银銮殿(银安殿)后面,而举行萨满仪式的庭院南门,不在轴线上,略偏东",在经历变迁后,这根杆子早已不知去向。据《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记载,在该神殿被辅仁大学女院占用后,这根杆子下的石座即被移至花园戏楼中的一个展厅展出。由此说明,陈鸿舜和G.N.凯茨进入恭王府的时候,这根杆子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有幸的是,竖立杆子的位置仍留有遗迹,杆子的石座至今尤存,只是已经不在原位。这根杆子是萨满教举行祭天仪式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神具,凡是祭祀场所都会设立,在满族,有钱人家都立杆子。满族人十分重视这根杆子,将其视为通天神树,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满洲对杆子不敢稍有亵渎,甚至日光所照之杆影,移向任何一方,皆不许人践踏"。溥杰在《醇亲王府的生活》一文中也提到"一般人都不许踩它印在地上的影子"。杆子名曰神杆,在满语里被称为"唆啦杆子"或"索罗杆",它是一根很高的旗杆状的木质长杆,杆的底部有石座,顶部有一包锡木斗,祭天时在斗内盛放食物以供满族崇敬的乌鸦来食。

据资料显示,神杆从形状到木质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就形状而言,神杆有一个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最原始的神杆应该就是自然界的树木,满族人居住的山林是萨满教的祭祀场所。后来萨满祭祀逐渐移至各家中,神杆也被移至院中。因神杆是通天树的象征,所以早期移至院中的神杆仍保留若干层枝叶,《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八九三:"向例留树梢枝叶十有三层,今留枝叶九层。"北京清宫萨满祭祀场所--堂子的神杆始终承袭旧制,留枝叶九层,满族皇帝入主中原之前,在盛京沈阳故宫所竖立的已经是一根不留任何枝叶的旗杆状的神杆,但木质仍选用传统的松木。按清宫早期的规定,皇帝使用的神杆需每年更换,以此体现其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地位。满族皇帝入关之后,为简化更换程序,也为进一步体现皇家对祭神、祭天的珍视,尽显皇家气派,便在北京故宫的坤宁宫竖立起用珍贵楠木制成,不加任何油饰的,下粗上细,顶部插一包锡木斗的神杆?27?。而这种旗杆状的神杆也被满族家庭普遍使用,《宁安县志》:"满族则每年举行两次家祭,祭时于上屋西炕排列木人或各色绫条以代表祖先……""……又立七尺七寸或九尺三寸高细木于院内南隔,置斗其上,形如浅碗,名曰祭杆,……"

《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中对神杆的描述也证实了这一点:"一根萨满旗杆(译者注:神杆,名'唆啦杆子')高高挂起,根据悠久的传统,旗杆上挂着供乌鸦食用的供品。"其祭杆仪式仍遵循满清旧制,从程序上看,宫廷、王府乃至民间都是相同的。翌日祭天时将神杆卸下,杆头拄地,"次即洗杆上之锡斗,斗内原置旧猪骨,撩(谓之升)于屋瓦上。……盛牲血以盆,涂杆子尖,随即脱衣(即剥皮)、解节(将肉及骨剔开);俟肉熟,跪切成宽肉丝,盛以碗,配以陈米饭同供。免冠叩首,取碟中物置斗内,以猪喉骨(俗称梭子骨)贯于杆子尖",然后重新立起。《宁安县志》卷四中也说:"……祭之次日献牲于杆前,谓之祭天,以猪肠及肝肺生置其中,用以饲鸟,又以猪之喉骨带于杆,再祭时则以新易旧。"但恭王府神杆使用的是什么木质?又是如何竖立在石座上的呢?目前,只有清宁宫一根神杆还完整地竖立在院中,清宁宫神杆是一个下方上圆的长杆,杆高3.5米,杆的根部宽10厘米。该神杆被竖立在一个宽50厘米、高70厘米,顶部四角为圆角的石座上。石座顶部的中心有一个方形洞,洞中插一个长方形倚柱,神杆便被依附在倚柱上,以铁箍加以箍束[图67]。由于神杆在每一次翌日祭天时都需从石座上卸下,为了装卸方便所以使神杆依附于倚柱。坤宁宫神杆目前已被收入北京故宫的库房,院中仅留有神杆石座。坤宁宫神杆石座高77厘米左右,宽51厘米,顶部四角为圆角,顶部中心是一个较规矩的正方形深洞,洞口宽12.5厘米。洞已被砖头堵死,看不出它的深度。坤宁宫神杆同样是一根下方上圆的长杆,据载涛、恽宝惠回忆,杆的高度约在6米左右,但实际高度并没有那么高,只有4米,神杆上有直径7寸、高6寸的碗状圆斗,固定神杆的木桩长5尺、宽5寸,木质为楠木。恭王府神杆石座为长方体,高78厘米,宽51厘米,上面四个角为圆角,四个侧面的上部围有一圈凹槽,当为装饰槽,在其顶部正中有一方形深洞,这个洞已被人用水泥封住,洞口的边缘不甚清晰,大致看出其宽度约为16厘米。从该洞的宽度看,倚靠神杆的倚柱应在15.9厘米左右宽,高度应在1米以上。分析神杆的高度当在3米以上,然而也绝不可超过4米[图68]。

关于此神杆的木质,尚无资料可寻,有关王府萨满祭祀方面的文献资料,均未对王府神杆的木质加以说明。满清未入关以前,一切因循旧制,神杆需每年更换。届时从山中按规定尺寸砍伐松木,运抵盛京。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清宁宫神杆,仍为松木加荤油制成。满族民间使用之神杆也都以松木为之。目前只见坤宁宫一处神杆为楠木所制,王府神杆若以楠木为之是否越制?在恭王府神殿的院落中,目前看到共有四片裸露的土地,它们分别把着院落的四个角,土地上种着数十年的老树。而就在东南角这片土地的南部,有一小片用砖块铺垫的地面,并且是仅有的一片,在其他位置均未发现。这一小片砖地恰恰正是神杆应在的位置,因此笔者认为这片砖地当初就是专为神杆而铺垫的[图69]。

六神殿旁的东西厢房至于神殿两侧的东西厢房,由于经历过改造,原来的面貌也同样不复存在。从"样式雷"图中尚可看到,东西厢房中设有若干纵向或横向的隔断,但实测图中仅见东厢房有一溜南北走向的双线图形及间隔的圆点形,西厢房已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因坤宁宫没有东、西厢房而清宁宫东、西厢房中的现有形式又似乎与"样式雷"图及实测图所绘恭王府神殿外东、西厢房中的布局截然不同,故而无法相互比照。曾有人认为那里是储放萨满祭祀神器的神器库,但自从我们看到了《华裔学志》中有关《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的记载后,我们才惊奇地发现,那里原来竟是关养牲畜用的圈栏。"直至最近,这个院落的东、西厢房仍然适合举行仪式,保存了很宽的栅栏,那原来是用来圈住供祭祀用的活牲畜的"。满清贵族入关前,萨满祭祀中使用的牺牲,主要来源于从猎场中射杀的猎物,如狍、鹿等。入关后由于狩猎不便,无法满足供祭的需要,牲畜也就由野生改为家养,猪成为供祭的主要牺牲。猪的挑选非常严格,按满族的习俗,纯黑色公猪被视为神猪,敬称为黑爷。在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牺牲,必须选择无病、无疮癣、无白毛的纯色黑猪,"少有残缺即斥而不用"。但萨满祭祀中所供献的牺牲并不仅限于黑猪,其他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只要是健康的、新鲜的,均可用来供祭。因此神殿外东、西厢房中所圈养的牲畜也就不一定只限于黑猪一种了。

七结语

上文我们以恭王府"神殿"为载体,通过其布局、装饰和设施,与皇家宫殿中的神殿--北京故宫坤宁宫和沈阳故宫清宁宫加以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在"祭神"的内容和形式上,两者基本相同,但在规格或规模上,由于宫廷和王府等级的高低而显示出差异。

由于皇家祭祀有堂子祭与宫廷祭之分,两者从建筑形式、室内的布局陈设、祭祀形式到所供奉的神灵都有所不同。而王府祭祀与宫廷祭祀一样,同属家庭祭祀,因此一切布局及典制均按家庭祭祀的传统规制而设定。

从祭神仪式和所祭神灵看,由于王府早期祭祀是紧随宫廷之后的,宫中祭什么神,王府跟着祭什么神,在祭神仪式上也不会相左。而亲王又与皇帝同宗同族,血脉相通,所以他们所信奉的神灵,无疑也是相同的。从室内装饰和设施上看,恭王府神殿中主殿内的装饰和设施完全仿照宫廷神殿而设,别无二致。我们认为恭王府神殿室内装饰的精美程度决不亚于宫廷神殿,完全可以与北京故宫的坤宁宫相媲美。从使用功能上看,1各神殿中的主殿无疑都是用作祭神的场所。而其他开间的功能则是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有所变化。从神殿的整体布局面积上看,恭王府神殿的面积要小许多。

本文虽然只是对恭王府的一个殿堂"神殿"进行了探讨,但通过这一研究,再次证明王府与宫廷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府文化是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6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