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研究部 闫月欣
五年前,我于巴山蜀水之间,以手铲叩问大地,解读“何以中国”的千年密码;五年后,我在王府深院之中,以恒心守护瑰宝,书写“传承文脉”的当代篇章。地方虽易,初心不改,始终虔诚敬畏,矢志不渝。
当初次站在嘉乐堂银杏树下,见夕阳为绿琉璃瓦披上金纱,我蓦然领悟:从探方到库房,我的世界并未缩小,反而因历史的沉淀而愈发深邃。恭王府的一梁一柱若在低语,一砖一瓦皆有呼吸。而我,何其有幸,成为它们故事的守护者与传译人。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福字碑上挥洒的笔迹、黄花梨中璀璨的木纹,更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厚重文脉,是一段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文明薪火。新修订的文物法,正如一座灯塔,照亮守护之路,也如一座坚磐,托起传承之基。
我的守护,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执着。
在寂静库房中,我们如呵护婴儿般,守护每一件文物:测温、调湿、避光防虫。一日三次调试设备,只为找到最稳定、最温柔的环境。我们熟悉每一件文物的“脾气”:这件丝绣怕光,那卷书画怕潮,指尖的轻抚,是无声的问候;详实的记录,是最深情的告白。
这份执着,亦体现在文物定级的慎思明辨之中。专家团队反复观摩、推敲、论证,从工艺之精到材质之珍,从历史之深到艺术之美——定级不仅是对文物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其千年生命的庄严承诺。
我的守护,是“丹心未泯创新愿”的开拓。
馆藏文物脆弱珍贵,之前每一次的提阅,都是与时间的博弈,我们借数字技术延长文物生命。当古老的笔墨在扫描仪下纤毫毕现,我们看到了文明跨越时空的复活。目前,我们持续采集藏品高清数据,只为真正实现“藏之于库,用之于众”。
我们构建了藏品系统,实现文物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提用、外展、修复——步步留痕,事事可溯。数据不仅赋能研究,更在开放共享中给了文物第二次生命,让历史真正在云端“活”起来。
我的守护,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担当。
新法对对追索流失文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就像一声声“寻亲”的呼唤,情真意切,义正辞严。昔日恭王府收藏冠绝京师,而今诸多瑰宝流散他乡。追寻之路,犹如大海捞针,但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文化归途之战。
就在今年,为求证疑似旧藏“青金石烛台”,我们开启长达数月的溯源。唯一的线索,是一张纽约拍卖图录中的老照片。查档案、比细节、辨纹饰、反复论证……当特征一一吻合,所有奔波与艰辛,皆化作了值得。我们迎回的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段断裂百年的文化记忆。
这条路,需“千淘万漉虽辛苦”的坚韧,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
各位,守护文物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场文明的接力。我们以法律为铠甲,以技术为利剑,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起桥梁;以素心为纸,以热忱为墨,为历史续写今天的注解。
我愿永远做一名历史文化的守夜人——在库房之中,恪守本职,静听文物诉说往事;在电脑屏前,拥抱技术,对话未来;在学术路上,孜孜不倦,创新不断。
守百代之遗韵,传千年之新声。让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在我们手中,流向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