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一个王朝的兴衰继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皇子们的教育也因此备受关注。清代帝王吸取了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多数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顺治、康熙两位君主即位时,正值清室入关前后。因政情不稳,皇权有待巩固,再加上年幼失怙,幼龄登基(顺治6岁即位,康熙8岁即位),其求学未受到妥善安排,以致皇子教育未有定制。他们对汉文化的学习、对治国之道的掌握,大部分要靠自身苦读。如,顺治刻苦读书曾经呕血,康熙也有读书过劳、痰中带血的经历。基于个人经验,二帝对于皇子教育,尤其对于学习汉文化非常重视。顺治亲自撰写《资政要览》一书,成为清朝教育皇子及贵胄子弟的教科书或必读资料。但顺治早逝,诸子年幼,又多早殇,因此当时的皇子教育仍未形成清朝所谓的“家法”。
《康熙帝读书像》轴
康熙临朝后,对于先前未成规矩的皇子教育,逐渐开始形成家法制度。他亲自挑选“老成谨慎”、“学问优长”或“纵无渊博通儒,或满洲、汉人内有人品端方,可资辅导者亦好”者为师傅教皇子读书,开蒙读书之处就选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宫东南侧庑房,以便于随时了解皇子们的读书状况。
《雍正帝读书像》轴
雍正初年,在乾清宫左楹、西北向设立“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上书房之所以设在这里是为了“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雍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的楹联悬挂其内。乾隆帝对上书房也十分重视,他给上书房题的楹联是:“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皇子们都要来此读书,由此成为定制。上书房一侧东为安奉至圣先师及先贤先儒神位的祀孔处,室内悬挂乾隆御笔匾额“与天地参”。祀孔处室内设至圣先师神位,旁有颜子、曾子等配位和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四贤位。皇子入学之初,先要到至圣先师神位前行礼。另外,皇帝也经常到室内拈香,朝拜先师。
《乾隆帝写字像》轴
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通常,皇帝选择学问、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读书。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皇帝选定良辰吉日为皇子开学,由于皇子地位尊贵,皇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规矩极严,皇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上书房只有元旦、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这几天放假,一共5天,除夕也不放假。
上书房的规制十分严格,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除了严格的遵守时刻表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实在不能上学的,要事先具奏,或者向师傅告假,必须做到出入有常,跬步必谨。师傅每天上课下课,都要登记门单,以供查询。另外规定,皇子禁止与外庭官员交结,读书时不得嬉戏玩耍,太监们也不能随意走动,随侍人员禁止喧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皇子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蒙、汉等语言文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个皇子都配有汉人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后,与前几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间断。
皇子每日课程一般是先学拉弓,次学蒙古话,再学清文及翻译,剩下时间均开汉学,午饭后写字、念古文、念诗,年龄稍长者加读通鉴,晚餐以后,练习射箭。汉学包括四书五经、史籍、策问、诗赋等汉族文化经典。
除了满文、汉文、骑射之外,皇子教育的内容也会依情况调整,例如康熙帝喜欢带皇子出巡,增广见闻,也让皇子有各种办理政务的实习机会。
醇亲王奕譞在《竹窗笔记》记载:“如届时功课未完或罚书罚字,俟师傅准去吃饭方去,随侍内谙达、太监等无敢催促者,下书房亦然。师傅在书房惟吃晚饭。某屋念书及某人在某间下屋均由上指定。”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对此曾大发感慨:“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正是由于皇子们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和严格的教育、训练,所以在他们长大登极之后,无论是在学识、能力,还是在意志、毅力方面,都是十分优秀的,因此清代前中期出现的盛世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醇亲王奕譞
清代不仅宫廷内教育制度严格,王府教育也严于民间。从晚清的记载来看,王府的阿哥和格格都要上学。清代规定,王府可以设立“家塾”让孩子上学,如果没有钱设立家塾、聘请老师的,可以进入“宗学”学习。清代宗学是专门给皇族上学的学校,还由国家发放学费。不过一般来讲,宗学里主要都是闲散宗室的孩子,很少有王府不设立家塾而去宗学上学的情况。
所谓“家塾”,即在王府里的关防外设一个学房,也叫书房,有的府也叫小书房。阿哥和格格在一起上学,如醇王府的少爷和小姐都在任真堂的小书房读书,不过从一些别的王府的记录里来看,也有每个小主人各自有小书房的情况,各府情况不同。
清代家塾
王府内具体的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属于汉文老师的内容有:1.字。认字、练字,包括小楷、大字、临帖等等。2.经书。所谓四书五经。3.小学。如说文解字,乃至于各种典故等。4.史籍。如通鉴、前四史等。5.文艺。如诗词、对联等。6.特殊。有的府会学一些圣训之类的东西。7.小孩儿书,三百千之类的,不过有的府入学只读一本,之后就读经书了。属于满文老师的内容有:1.认、读、写满文。2.翻译,汉译满、满译汉。3.学翻话条子(满语对话)。属于满文谙达(满文谙达主要是教“体育课”,骑马射箭乃至于带着出去登山)的内容有:1.骑马。2.习武。另外就是,各个府的习惯不同,教学的内容也不同,晚清还有教学英文的。
“王府子弟的幼年时期学习是很艰苦的。每天一到钟点,必须始终在砖炕上正襟危坐,开始听讲,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以及读诗作诗,读文作文,写蝇头小楷,并临碑帖……除了大便小便之外,不到放学时间,想缓一口气的时间也没有。
王府里的家塾称作“学房”。放年学等于现在学校的放寒假。我对学房的生活,是有深刻的切身体会,其味甚苦。而放年学一事,才是我在一年当中的最大享受。”
(摘自金寄水《王府生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