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格局为四面的房屋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四合院的整体形状一致,但内部格局多有不同,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四合院分布于中国各地,造型多样,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的历史中,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建筑,同时也是北京民居文化的载体。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恭王府作为现存清代规模最大的亲王府邸,内部建筑由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是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瑰丽代表。敞亮的院子、宽阔的正屋、秀丽的垂花门、灵巧的厢房,承载着百年来北京四合院人的生活日常,散发着经久不息的建筑魅力。
格局方正对称
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民居小户还是王府宅邸,都强调中轴对称、正厢分明,基本格局大气沉稳。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畔,基地三面环水,在风水学上呈“金城环抱”之势,有“藏风纳气”之意,属大吉的地形。此外,恭王府的府邸和花园前后两部分宽窄不一,前窄后宽,取风水学上的“纳贵聚福”之意。
恭王府的整体建筑分为“三路五纵”,“三路”是指府邸的整体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五纵”是指王府纵向共有五进院落,暗合风水五行。因此,恭王府“三路五纵”的建筑格局体现了古代四合院式建筑在风水学中的三元思想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念。
恭王府中路银安殿及嘉乐堂
恭王府东路多福轩及乐道堂
恭王府西路,葆光室及锡晋斋
空间尊卑有序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体制中,家庭内部有鲜明的等级划分,四合院的布局便是这一思想的直观体现。家长、子女、佣人等不同阶级的家庭成员所拥有的建筑,需通过其所在的位置、朝向、宽窄、高低来将这种尊卑有序的伦理意识含蓄的表现出来。
整座府邸由严格的中轴线贯穿,大殿殿顶使用绿琉璃筒子瓦和吻兽,是亲王身份的体现。恭王府谨遵清代的等级观念,从建筑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到装饰设计,处处都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
以府中重点建筑锡晋斋和多福轩为例。首先,王府各所均以四合院布局,三路院落以东西夹道相连,锡晋斋南侧为七间卷棚屋顶,北侧连歇山式五间抱厦,这种屋顶结构集成延续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同时,锡晋斋采取内檐楠木仿宁寿宫上下仙楼内饰,随多有僭建,但是其结构堪称恭王府中最为独特,最能体现阶级地位的建筑。
锡晋斋
多福轩也是完整四合院,“院南面是五开间的二宫门,北面为带有月台坐北朝南的正殿及耳房,东西两边为厢房和耳房。其中正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屋顶为硬山卷棚顶,上覆灰色筒瓦,垂脊带兽;殿前月台方砖墁地,东、南、西方向各有石台阶一处。”其考究的布局及奢华的细节,无一处不体现出府主的奢靡生活及社会地位。
恭王府历代府主身份高贵,因而整座宅院的建制属于“王府”的规格,但每一代府主对王府建筑都有着不同的使用和新的修葺。和珅时期,位于恭王府西路的锡晋斋是和珅奢靡生活的核心区域;庆王永璘时期,东路多福轩为其居所;恭王府时期,恭亲王奕䜣重修府邸,开启了恭王府建筑的鼎盛时期,这个期间,不仅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恭王府花园,还将东路乐道堂改为生活起居之所,而多福轩成为了恭亲王的接待场所。
一座恭王府,将北京四合院瑰丽旖旎的建筑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幢幢正房、厢房、垂花门、月亮门、后罩楼等雅致华美的建筑,将王府空间分割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把博大精深的四合院文化铺展在中华土地上,让华夏文明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