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博动态
荣光焕彩玉灵魂——纪念周汝昌逝世十周年

周汝昌先生像根据李维祀雕塑作品制作

2022531日,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周汝昌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

周汝昌(1918-2012),生于天津,字玉言,号解味道人、巽父、敏庵等,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五至八届委员。

周汝昌是二十世纪学术史上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致力于中华文化与诗文书画理论之探讨及中外文笺注翻译等研究,尤以红学研究享誉海内外。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恭王府考》《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石头记会真》《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千秋一寸心》,及《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兰亭秋夜录》等,凡70余部。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誉为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之作,奠定了新红学的坚实基础,是现代红学研究的一部经典。他毕生勤奋,在很多领域展示出过人的学识才华。他的学术精神,他对红学研究的坚持,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值得后世铭记和敬仰。

周汝昌燕京大学毕业像    

1918414日,周汝昌出生在天津津南的咸水沽镇。祖父周铜酷爱文学艺术,于书画、音乐、园林方面颇有造诣,父亲周景颐是清朝末科秀才家学渊源奠定了他毕生从事学术文化研究的基础。

1936年,尚在读高中的周汝昌在校刊《南开高中》上发表散文《无题》,创下Redology(红学)一词,从此开始了他与《红楼梦》的毕生牵绊。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后,周汝昌曾立志要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真正令他坚定探索红学的,是因发表《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与胡适先生的结缘。两人曾频繁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胡适还慷慨出借了其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周汝昌读后惊奇地发现:“原来我所见过的所谓的《红楼梦》是被大大篡改过的。”于是决意要校订出新版,还原《红楼梦》的真实面目。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面世。这是一部在红学发展历程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里程碑式著作,也正式奠定了周汝昌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他将一部文学作品的系统化、专门化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直到2012年去世时仍心系红楼。临终前一天,病榻上的周汝昌向儿子口述七言绝句:九五光阴九五春,荣光焕彩玉灵魂。寻真考证红楼梦,只为中华一雪芹。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红学研究的一片丹心。


《红楼梦新证》1953年 棠棣出版社

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所在是周汝昌从事红学研究伊始就接触的学术课题。他曾对恭王府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主张恭王府即《红楼梦》中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创作蓝本。1953年他在《红楼梦新证》中首次提出恭王府即《红楼梦》中大观园遗址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景物布局来看,恭王府后花园都与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极为契合。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社会各界对恭王府历史文化价值的关注。

1992年出版的《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一书中,周汝昌更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多年来遍查文史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的考证经过。此后,为更好地保存这项考证成果,他与恭王府博物馆合作,录制了探寻恭王府与《红楼梦》关系的讲座视频,即专题片《芳园筑向帝城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恭王府与《红楼梦》讲座视频

恭王府府邸修缮完成实现对公众的全面开放后,他依然密切关注着恭王府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发展,2010年两度致信倡议重启恭王府“海棠雅集”诗会活动。他在信中写道:一个府邸,修缮得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空间,要尽可能地复原其原貌,必须要将其内在的精神活动加以复原,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2011年初春,辛卯海棠雅集成功举办,他向雅集发来贺诗和贺信,称这是一个吉祥的开端。2012年初春,他嘱托家人早早递来海棠雅集诗稿二首,《壬辰海棠雅集》的序跋也成为他最后的遗作。时至今日,恭王府海棠雅集已成功举办十一届。

2013年,在周汝昌逝世一周年之际,其子女将他的手稿、书法、著作、碑帖、与胡适等故人的通信、藏书、收藏及文房用品等万余件遗物捐赠给恭王府博物馆,完成了他最后的遗愿。2018年周汝昌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周汝昌纪念馆在他魂牵梦系的恭王府花园——他心中的大观园原址落成开放。

周汝昌纪念馆内景

解味芳翰:周汝昌的“书学”功夫

周汝昌以红学泰斗闻名,但他曾自述在“书学”下的功夫比“红学”多得多。他热爱中华文化,热爱汉字,热爱书法,把书法当作中华文化中的一门特别重要的学问。

周汝昌在书学上的造诣源于家学,他没有真正的师承,凭借灵慧与悟性自己摸索,从范本碑帖中学习古人的用笔之法,从练习逐渐进入研究。他的书法上宗王羲之下法欧阳询,痩硬传神,自成一体。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致力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从文字本源出发,以“学”(,jīn,《说文解字》释文曰:“书写之好也。”)为书法进行了学术意义上的立名,以“八法”论述书法用笔其法之所在,以“遒媚”阐释书法艺术美学之标准,一生发表了大量书法研究文章和著作,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与指导意义。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2021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在捐赠给恭王府博物馆的万余件文献资料中,包含了三百余件周汝昌一生钟爱并保存下的书法碑帖,其中多有跋语题记,为后人学子留下了宝贵的书学鉴赏识见,也印证了周汝昌一生对书法的痴迷和所下的功夫。

周汝昌旧藏《集右军书半截碑》及其上题跋

特殊时期的坚定信念与学术执着

周汝昌的书学之路曾历经过两段艰难的特殊时期。

一是在日寇侵华时期,燕京大学被封闭解散,周汝昌回到故乡以研习书法为寄托之道,遍搜《圣教序》碑帖石印铜版各类版本,并于1943年撰成《珂罗版印集右军书圣教序》校记前言。他在所藏《宋拓第一圣教序》的题记中写道:“沦陷于日寇时,精神苦痛几不欲生,赖学书学词二事为活结习,遂不易拔。”通过对书法碑帖和诗词的学习研究,周汝昌重获内心的平静,更坚定了个人意志。

周汝昌旧藏《宋拓第一圣教序》及其上题跋

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京城期间,余震不断,安全起见,不得不居住在大街上临时搭建起的帐篷里,但床位密集,嘈杂混乱,难以治学。周汝昌于是另想主意,在宿舍用木床等材料搭起一个式的避震穴。就在这个“避震龛”中,周汝昌写成了后来众所周知的《书法艺术答问》。


《书法艺术答问》手稿

今天,我们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恭王府博物馆为纪念周汝昌逝世十周年特别策划的“解味芳翰——周汝昌旧藏碑帖研究展”也因此推迟。在展览筹备过程中,通过对这批碑帖藏品的梳理、对题跋的解读和对周先生生平的研究,我们深深感悟到,无论顺境与逆境,一代学者对学术理想的坚持从不曾动摇,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追寻从不曾停歇。

展览尽管推迟,终将择期开幕。周先生在《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一书中说:“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精气神的表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造诣、素养、生气和神采的表现,更是每个时代新精神、新风格的表达与传递。”希望届时能藉由展览为新时代广大书法爱好者带来一些启发与指引,这便是我们对周汝昌——这位二十世纪学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最好的纪念。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