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文化报:服饰秀非遗 创意传文化

在2017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5日至10日,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在恭王府推出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古色古香的王府庭院内,用服饰秀非遗、用T台演绎中国风、用时尚激活传统,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中振兴、在生活中弘扬的盛况,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水墨姑苏”苏绣服饰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与NE·TIGER时尚设计师灵感碰撞,联袂打造美轮美奂的“水墨姑苏”刺绣华服大秀,展现了标志性、经典性、民族性、兼容性的现代中国特有服饰形象,荟萃呈现了数千年华夏礼服的文明。

“朝花夕拾”非遗服饰秀继承中国传统中延续数千年,又在近年被“遗忘”的传统十字形结构的造型手法与思考方式,运用现代设计语素,以国际化的服装语言,将中国服饰传统纳入国际设计平台,思考中国传统对于世界服饰未来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千年之约”非遗服饰秀对传统织物产品,如宋锦、漳缎、花罗等列入非遗项目的传统型织造面料重新改良工艺和纹样设计,将敦煌壁画传统图案用现代创新技术呈现,让古典神韵焕发时代新颜。

“中国嫁衣”潮绣服饰秀一套龙凤褂裙,需经历几十道工序。精选全真丝绸缎及久不变色的金银线绣制而成,纯手工的重工细作,不能丝毫怠慢。龙凤褂裙的美,美在色彩图案,妙在独特技法,秉承非遗之一中的潮绣——钉金绣技艺,以钉针、垫针、拼针为主,使龙凤、牡丹、祥云等图案立体饱满,富有质感。龙凤呈祥,每一个图案都饱含美好的寓意。

“京韵”非遗服饰秀“图必有意,纹必吉祥”,这是京绣的纹样与配色严格遵循的宗旨。每一种图案都以象征的手法表现着对理想的肯定,寄托着设计者的美好愿望。D·RITA这组作品在设计元素上也大量融入了京绣的元素,将传统京绣图案不断创新,并且结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研发出更加实用美观的清宫御绣服饰。

“雅致东方”非遗服饰秀雅致东方集不同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于一体,通过3个系列的成衣走秀,展示莨绸、苏绣、手工编织等传统工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与应用中的独特理解,为观众展示出设计师和品牌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应用及其时尚价值。

“绣梦”黔西南非遗服饰秀服饰均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服饰元素为主题,使用的布依刺绣、蓝染、织布等均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块布料都不是机器制造,而是布依族绣娘们手工制成,每一种纹样都不是批量化生产,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面孔、一段真实的故事。

“度兮——清风徐来”服饰秀变化多端的针织工艺,表现针织设计的多元化与独特魅力。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还原自然本真,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把握中国特有的气质格调,以现代的审美方式设计出适合当下的新式中国韵味。

在2017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精神,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支持下,经过前期筹备,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于6月5日至10日在恭王府举办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包括:一场与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展览和传承人的现场展示,3场分别以苏绣、传统服装服饰、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8场以中国非遗为主题的服装服饰秀展演。活动选取非遗项目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的盛况,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服饰秀——传统工艺焕发时代新颜

6月5日至10日,“水墨姑苏”苏绣服饰秀、“朝花夕拾”非遗服饰秀、“千年之约”非遗服饰秀、“度兮——清风徐来”服饰秀、“绣梦”黔西南非遗服饰秀、“雅致东方”非遗服饰秀、“京韵”非遗服饰秀、“中国嫁衣”潮绣服饰秀8场秀在恭王府与观众见面,北服、NE·TIGER(东北虎)、楚和听香、度兮、依文集团、雅致东方、DRita、名瑞集团等的多家国内知名服饰设计团队以设计的力量展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联袂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创意秀场。其通过展示苏绣、京绣、粤绣、宋锦、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设计的时尚融合,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在浓得化不开的中国风情中,成就了美丽东方的锦绣美景。

非遗服饰秀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场场爆满,还有多位外宾慕名而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丘·安吉达在观赏了非遗服饰秀后,为恭王府签字留念:“感谢你,锦绣中华,身在这个美好的国家真棒!”

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以研带展以展促研

6月5日、7日、8日分别以苏绣、传统服装服饰、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在恭王府举行了“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是恭王府非遗工作的品牌项目,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展示保护与学术研究结合、项目传承与工作创新并举”,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研带展、以展促研”,以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和研修培训为内核,带动并提升非遗展览展示成果的品牌影响力,以非遗的展览、展示、展演为外延,促进并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

恭王府还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北京服装学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为核心,发挥彼此的优势资源,在传统服装服饰的非遗研究等多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刺绣展+服饰漫谈——展现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6月5日,由恭王府与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苏绣精品展开幕,具体分为静态展览和活态展示两部分,围绕“小镇里的苏绣故事”“指尖上的传承”“非遗回归生活”三大主题展开,由姚建萍、姚惠芬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3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8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齐心协力,系统地梳理出了历代苏绣针法的传统技艺,对经典的历史代表作品实现了完美再现,充分展示了镇湖苏绣的文化底蕴。展览现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互动,让人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

6月12日,恭王府非遗系列展“巧手神针十指春风——中国民间刺绣与课徒针法展”如期开展。展览展出近百件包括绣片、荷包、苗族背扇等在内的刺绣作品,还特别选取了一批苏绣课徒稿的主要针法展品,从刺绣针法的意义上说明了“技”与“艺”的关系。有观众在参观了展览后由衷地感慨:“手工技艺的历史令我吃惊,民族文化是手工技艺走向未来的坐标。”

6月17日,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妆容文化的漫谈分享会在恭王府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新书《云想衣裳》《花想容》会友,和读者一起寻找中国古代服饰妆容“湮没的时尚”。峨冠、羽衣、深衣、泽衣、霓裳、宝带、锦裤、素袜、纤履九章,从头到脚,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女子各种服装的产生、发展和点滴变化;洗面、护肤、上粉、画眉、腮红、唇彩、贴花钿,生动描述了中国古代女子那些年的时尚趣事。

“锦绣中华”——培育非遗服饰秀场文化品牌

恭王府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基地,近年来举办了多种非遗项目的展览和展演活动。2016年10月,为了促进非遗刺绣类传统工艺与服装纺织等现代时尚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用艺术创新理念诠释“传统工艺+设计力量”,恭王府创办了“锦绣中华”主题展系列活动。近一年来,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指导和支持下,“锦绣中华”致力于培育中国非遗服饰秀场上的文化品牌,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与发展。

芒种已过,“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圆满落幕了。每一次的非遗展示活动,恭王府都会选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举办,可以说一年365天,恭王府内有着“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芒种节气,夏熟的麦子开始收割,秋熟的麦子开始耕种,寓意“锦绣中华”系列活动在展示过去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果的同时,也对未来的非遗工作充满期待。这百年的庭院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和展示地,每年来到恭王府的300多万游客,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共同见证人。致非遗、敬匠心,宏大的事业和美好的愿望已经扬帆起航。

(本文选自《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19日第5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6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