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恭王府后罩楼东侧福文化展展厅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览以中国传统的“福”文化为主题,分为“祈福溯源”“福神崇拜”“请福习俗”“万福之园”四个板块,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福文化的演变、民间种种寓意典故和传统风俗,进而揭示恭王府成为“万福之园”的历史根源,力求系统、全面、直观的体现“福”文化在我国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传播形式,让观众徜徉在“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用心去感受我们民族对悠远绵长的福祉的执着追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千百年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在信仰福、追求福和感受着福。伴随着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革,“福”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观念。
今天,在有“天下第一福”之誉的恭王府举办福文化展览,让我们有机会共同徜徉在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用心去感受我们民族对悠远绵长的福祉的执着追求。
自古至今,中国的老百姓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古人认为福包涵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可以说,古人与今人对幸福的追求是相通的。“福”既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的观念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断追求愈来愈深入人心,而福文化的概念也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展着它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将对福的期盼和认知,融入到宗教信仰和民间俗信之中,蕴含着中国人祈望“吉祥”的美好愿景,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信仰和自觉追求。中国民间更多流传的是福、禄、寿、喜、财等神祇,并把纳福迎祥的愿望寄托在这些福神身上,虔诚敬祀,希望得到福神庇佑,反映了世人对福的祈求。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围绕福文化和福信仰产生了许多民俗活动,人们已将对“福”的追求融入到各种传统民俗节日和日常生活之中。民间各地风俗不同,但是“请福”的主题没有变,人们通过祈福、祝福、摸福、迎福、赐福等形式,表达了对幸福追求的文化认同与共同心理诉求。
素有“万福之园”美称的恭王府处处可见“福”的踪迹,整个建筑布局以“福”为主题贯穿始终,寄托了历任府主人祈福纳吉的愿望。王府里到处是以“福”命名的建筑,如多福轩、蝠厅、蝠池等。在园林设计上巧妙的运用了蝙蝠的象征寓意,府邸、花园的蝙蝠造型随处可见,使得“福”的装饰纹样与王府建筑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王府建筑的富贵和精致。
“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您走出这个展览的时候,一定有一个词语在您的耳边回响,那就是“福祉”。福祉,代表了和谐美满的生活、安定祥和的社会,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将更加注重对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6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