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话福
从甲骨走入生活——“福”字的演变

“福”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千年演变,形态变化万千,其不断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逐渐演变成人们心中最重要、最喜爱的文字之一。

福字·甲骨文篇

“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早期文字具有图画性的特点,象形性很强。甲骨文中的“福”字为合体会意字,与祭祀祈祷有关,在《甲骨文编》中记录有50种构型。

此时的“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创造这个字的用意在于“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

此时的字形设计中,“示”为“祭祀”,“酉”表“酒坛”,而类似双手的构型,则代表巫师向祭坛献酒。

当时的人通过这一象形字,表达心中“祈祷”、“纳福”之意,向天地间传达美好心愿。

福字·金文篇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时期,“福”字的图绘成分相对减弱,构字方式较为统一。《金文编》中,“福”字的字形减为42例。金文中大多数的构字都是左示右酉,但尚有9个字形为左酉右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福”字,均省去了双手,但主要表意的“示”和“酉”仍得以保留。

福字·篆字篇

篆字初期,“福”字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和稳固,笔画也变得圆润,“方块字”的结构更为明显。

《说文解字》中:“福,祐也。从示畐声。方六切。”从此开始,“酉”字讹传为“畐”字,同时,“畐”有“满”之意,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护之意。

“福”字书面形体,自小篆之始,延续至今,形成统一规范的写法:左边为“礻”,意为“神祇”(泛指神灵),而右边由“一”、“口”和“田”组成,“一”字按《说文》解释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解释为“口,人所以言食也。”“田”即指耕地、打猎。

福字·隶书篇

隶书时期,相对于小篆体而言,汉隶的“福”子结构不变,在书写方便会略有不同,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福”字中,“”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比较明显,而“示”略有变形,同时为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福字·楷书篇

楷体对汉隶的改进表现在波挑收敛、折角圆转。楷体的“福”字的“畐”承袭了隶书的形状,只是将“口”和“田”原本分两笔写的上方一横和右侧一竖连在了一起写,变成了横竖勾。“示”字的变化较大,表现在上的一横变成了一点,并且整体“福”字来说,左边比右边要窄,更利于书写。

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和得到神灵保佑的愿望。后世则以“贴福”、“祈福”来表达对平安、幸福的渴望,祈求生活顺意安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