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话福
中华“福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

福文化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一种民俗文化,它伴随并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变迁与发展,如今已全面渗透进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成为对中华民族影响最远、最广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之一。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文化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和依存感。历代炎黄子孙对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其生生不息,内涵和意义得以不断的丰富和扩展。“福”是“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是精神层面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尚书·洪范》中将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具体化,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由于朝代的更迭和各地民俗的不同,福文化的表现形式变得多种多样,祈福、摸福、祝福、贴福、赐福等又是各种福文化现象的概括和典型代表。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福文化表现形式,感受“福”字中所寄托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祈福”文化

“祈福”文化最开始直接体现在“福”字的造型结构之中。最早的“福”字为刻于甲骨之上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福”构型多样,有“双手举酒祭天”的形象、有“巫师向祭坛献酒”的形象等等,其造字的意义便在于“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

古人于“福”,重在祈求的过程。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斋戒,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祭天祀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则在社庙稷庙或者自家的灶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合家幸福。

“摸福”文化

出于华夏儿女对“福”的追求和向往,“摸福”文化应运而生。这种风俗活动无须复杂的仪式,简单轻松的便可将“福气”收入自己囊中,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节假日、甚至是平时短暂的休息时间,游人们都可以怀有一颗虔诚的祈福之心前往各大“福地”摸福字,以求沾沾福气、交好运。

恭王府秘云洞中的“天下第一福字碑”,便是可供游客尽兴“摸福”的好地方。碑中“福”字为康熙御笔,乃其为祖母孝庄皇太后六十大寿祈福所书。该“福”字书法结构奥妙无穷,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集五福于一身的福字。同时,由于该“福”字为现存历代墨宝中唯一把福、寿写在一起的福字,因此又被民间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又由于该“福”中的“田”字没有封口,因此也被称为鸿福无边、无边之福。

“祝福”文化

随着历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进行了多次的迁移,而中华福文化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也逐渐变得丰满,并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每逢佳节,处于不同地域的亲人好友往往希望对方身体安康、生活幸福,由此,“祝福”文化便得以兴起并发展。

在我国绍兴,“祝福”是一项年终大典,目的是祈求来年一整年的好运气。该风俗起源于元初,一般安排在旧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之间。“祝福”时,祭品和仪式均要一丝不苟,但可视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品类的“福礼”。一般人家用“三牲福礼”,此外也有“五牲福礼”、“七牲福礼”。“祝福”以后,便是“散福”,即邀请左邻右舍、至亲好友来家喝散福酒,吃散福糕。当地民谚云:“吃了散福糕,来年节节高。”

发展到现在,“祝福”的形式多种多样,贺卡上的文字寄托、少数民族的泼水祝祷、红包、赠礼、打电话等,均可将祝福之情传递给对方。

“贴福”文化

春节(古时称“元旦)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字”,根据“福字”的大小,该贴在什么地方一定要注意。“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做“福入厅堂”,但一家只能贴一个,如果贴多了,叫做“重蹈覆辙”不吉利;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贴一个,须座东面西,象征“福如东海”;门福必须是正福,门外贴“倒福”会让一家有一种流年不顺的感觉。另外还有抬头福,旺财福等都要各归其类。

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应该在三十的下午,太阳尚未落下之前,且顺序应该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

“赐福”文化

清朝时期,皇帝颁赐“福”字是每年春节特有的习俗,起始于康熙年间,后世皇帝纷纷效仿,岁岁遵行。

据清史料记载,自康熙十二年每年十二月初一宫中有开笔书福之典,后改为十二月廿日。皇帝所写出的第一个“福”字,一般是悬挂在乾清宫正殿,另有一些则张贴于宫苑各处,更多的是颁赐在京尚书以上大臣、亲王和外省巡抚、总督、将军等封疆大吏。向京城内的王公大臣御赐“福”字的仪式,有的在乾清宫有的在重华宫举行。御赐给各省巡抚、总督、将军等大员的“福”字,或由折差按驿站递送,或由受赐官员的家人、属官在赴京呈递奏折时顺便领回,但最迟都要在正月十五日前送到。能得到皇上御赐的“福”字,乃是天恩浩荡、莫大的荣幸,外省大臣虽得不到面赐,但仍要恭摆香案双手捧接。逢重大生日庆典,还会加赐“寿”字。

恭王府的多福轩中,殿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悬挂福寿字匾,这些福寿字均写于红色方纸之上(即“斗方”)呈梭形摆放,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按惯例,旧年的福寿字斗方不能揭去,而是将新赐的福寿字斗方直接贴在旧的上面,取“增福添寿”之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c) 2018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 版权所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