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誉的恭王府,与当时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折射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恭王府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座保存完好并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恭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西岸的前海西街,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注册登记为博物馆,2012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目前北京保存较为完整且惟一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
近年来,恭王府管理中心给恭王府设定了全新的三大定位——历史遗址博物馆、综合文化展示发展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平台,根据此定位,“五大职能”和“四张名片”顺应而出。所谓五大职能,即实现文物保护、旅游开放、博物馆业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文化产业发展;四张名片,即打造以王府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牌、以《红楼梦》与恭王府关系为核心的文化牌、以“福“文化为核心的民俗牌和以和珅一生传奇经历为背景的旅游牌。实现五大职能、打造四张名片,作为目前和今后工作的出发点,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带动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很好地处理了古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一、恭王府基本情况
有着“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誉的恭王府,从乾隆年间权倾一时的大学士和珅在此建宅(约1776年)开始,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和当代,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这里曾是晚清风云际会之地、王朝权力中心,与当时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折射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和沧桑巨变;这里也曾是重要的文化场所,文人骚客雅集交游,吟诗赏画。民国以后,恭王府又经历了从辅仁大学到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文化教育单位的演变,许多重大文化事件在此可觅到踪影。
1988年花园部分对社会开放;2008年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竣工,实现全面开放。开放区面积5.3万平方米,分别为府邸27563平方米,花园25544平方米。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做法
(一)文物保护,万无一失。
恭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摆在管理中心面前的重要任务。
建国后,恭王府曾先后被公安部等十余家单位200多户居民占用。国家三代领导人都十分关心恭王府的修缮开放工作,周恩来总理还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具体指示。1978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的推动下开始了搬迁腾退工作。1988年,花园部分对外开放。2006年底,占用恭王府的最后一家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搬出,历时28年的搬迁腾退工作方得以完成。
从2005年开始,管理中心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制定务实的维修原则,完成了投资约两亿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工程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该工程竣工后荣获国家传统建筑工程示范工程奖等奖项。府邸文物保护工程及开放为利用提供了更大的开放空间,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恭王府,成为建设“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的新亮点。
恭王府空间有限,建筑、园林等占空间面积达70%以上。面积虽不大,但游客接待量却不小。为确保文物安全,恭王府主要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措施:
1.合理配置人员队伍。
要做好保护、收藏、展示、研究、挖掘等工作,就需要有一支与任务职责相适应的管理队伍。从恭王府对社会开放的那天起,管理中心领导就注意加强人员的配置、机构的设置、资源的配置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加强古建的日常维护。
文物的修缮不是一劳永逸的,日常的维护管理是更重要、更持久的保护。由古建修缮部专事负责此方面工作。中心每年都从经营收入中拿出相当比例资金投入文保工作,近3年来在此方面的投入已超亿元,“十二五”时期,将投巨资对花园进行修缮和保护。
3.实施团体预约制度。
恭王府游客最高峰时达每日30000多人。为保障安全,恭王府在北京旅游部门第一家实施了团队预约制度。一年来,高峰日人流从32000人控制到20000人以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游客和文物的安全;提供舒适、优良的参观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这一做法充分显示,恭王府宁可损失一定的经济利益,也要把古建安全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4.规范安全和管理工作。
恭王府管理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及方法,出台了《总体保护方案》,使保护工作规范化。排除开放区的安全隐患,将办公场所全部搬离开放区域。坚持一年两次的消防演习和安全培训工作,聘请专业机构摸底排查,对府内消防、安防、开放、业务建设等各个方面完善安全措施。近几年投入千万资金用于安装先进的安保设施,实行安全保卫值班制度和中心部门科、处长带班制度,双系统平行24小时无缝值班,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恭王府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存包处等服务机构,消除游客带大件行李进入恭王府的隐患以及游客投诉不畅有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
5.从布局、功能上对府内12个区域进行科学合理分配。
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大部分,有展览区、休闲区、体验区、接待服务区等。门前设有序厅,进门后有缓冲区,两边设接待区和休闲区,为游客提供服务和安全保障。为保障文物和建筑不受损,在乐道堂展厅改造过程中,参考故宫午门“房中房”的做法,避免了游人与古建筑和文物本体接触。
6.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服务等能力素质。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文物工作,提高了安全系数,也为游客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游览环境,为旅行社和游客节省了时间。
(二)深度挖掘,特色取胜。
清朝260余年历史,北京有数十座王府,但时至今日,恭王府是唯一保存完好并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恭王府虽小,但文化内涵却很深厚。实质上,恭王府就是一个以王府的人物、历史、典故、文化、事件、建筑、生活方式等为特色的博物馆,与故宫等博物馆相比,具有“动”和“活”的特质。深度挖掘,特色取胜,是恭王府采取的重要举措。
五大职能表明,首先,恭王府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文物、守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是第一要务;第二,恭王府是旅游景区,要满足游客游览娱乐需求;第三,恭王府历经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七代皇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研究王府文化的博物馆,要使之成为王府文化的研究中心、王府生活的展示中心、王府文物的保护中心、王府文献的收藏中心;第四,恭王府作为公共展示空间,肩负着向公众展示传统文化的职责,要使大家在游览参观中领略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五,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恭王府更应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围绕“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在旅游开放方面,恭王府2012年成功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创建为契机,恭王府大力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恭王府把打造“四个中心”即王府文化的研究中心、王府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王府文物的收藏中心、王府生活的展示中心,作为管理机构的长远目标。就资料的收集而言,不但内容丰富,而且领域广泛。近年来,恭王府管理中心出版了《和珅秘档》、《王府文库》等20多部著作,召开了多次研究研讨会,将散布在国内外的王府资料进行有效地收集,正在形成王府文化系列。
要展示和挖掘,首先要对文物和建筑进行复原。经过百年变迁,恭王府一度变成了校舍和办公场所,复原起来十分困难。没有档案记载,没有参照物,没有见证人,也缺少资料和文物。复原恭王府,不仅是个难题,是个新课题,也是个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恭王府攻坚克难,倾力打造王府文化观览线(包括复原、准复原陈列及王府文化展览),完美呈现情境艺术展,多方引进大型精品艺术和文物展,并走出国门,与国外博物馆交流展览。这些展览丰富了恭王府的文化内涵。
在公共教育方面,创新讲解方式,以历史情景剧生动诠释王府历史,以服务弱势群体为特色,设立残疾人公益文化日,在全国景区中率先制作造价不菲的盲文导览图,获得了良好声誉。
在特色文化空间的营造方面,近年来恭王府邀请国内最好的昆曲、京剧等文艺团体演出,使广大游客在观赏王府美景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业方面,恭王府大力打造福文化品牌。中国人的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恭王府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当初园主人对中国福文化的认识和诠释。窗棂、门扇、隔板、图案等,到处都有“福”的印记,其中,花园秘云洞中“福”字碑,是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太后祝寿所写,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福。恭王府立足福字,开发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福文化系列商品。各方游客来到恭王府,通过“看、摸、请”的方式,使恭王府的“福”成为文化和理想的寄托,也使“福”字纪念品成为最畅销的产品,一年带来几千万元的收入。
(三)和恭仁文,塑造王府核心价值理念。
用文化引领恭王府前进方向,凝聚全体员工奋斗力量尤为重要。在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探索,恭王府以“和恭仁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和:即和谐发展、融洽氛围;恭:即勤奋认真、努力工作;仁:即仁者爱人、社会责任;文:即文教昌盛、攻关科研。恭王府的历史,从第一代府主和珅,到宦海沉浮的恭亲王奕訢,从辅仁大学再到今天作为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从恭王府每一个代表时代抽取一个极具文化理念的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今天恭王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恭仁文”,不仅反映了传承有绪的恭王府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深具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理念。
新理念促新发展。“和恭仁文”是恭王府首先确立的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宗旨。和恭仁文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使得恭王府形成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助于筑牢共同理想信念,形成不竭精神动力,使得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有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是恭王府无形的精神财富。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恭王府较好地处理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
(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职工人数的增多,办公用房、库房日见紧张。而这些是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在古建区内,原有建筑需要保护,对新建建筑则有严格要求,使得这一问题越发凸显。
(二)亟待收回恭王府附属建筑
王府西侧一街之隔的柳荫街26号院福善寺旧址,在历史上属于恭王府建筑群,现为居民大杂院。为了完整恢复王府建筑群,保护并利用好福善寺,建议西城区政府将其腾退,归还恭王府。
文物保护的目的既是传承,也是利用。恭王府以建设五大职能,打造四张名片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很好地保护文物,又合理地利用文物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上级部门、专家学者、观众游客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摘自《北京西城报 2012年10月17日第20期第3版》 作者:郝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