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怡神所

【浏览字体:   
更新时间: 2017年10月17日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 张壮

    戏楼位于恭王府花园东路,建于光绪初年。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建筑为“三卷勾连搭式”形式。在“四面”居中位置各设隔扇门和帘架风门一堂。其中卷两侧东、西门头上方各设撒头一座形成中卷悬山廊,撒头两端依南北卷山墙各建游廊两座分别与南北廊巧妙相连,形成戏楼室外四面贯通的回廊。

    恭王府戏楼是北京现存王府剧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也是唯一对广大人民群众演出的场所。它的演出功能有机地与建筑布局相结合,有宽敞的空间和较大的后台。室内不设吊顶,梁、柱表面施画“串支藤萝”海曼彩绘,使观众犹如在藤萝架下的感觉,这样既扩大了室内空间又增加了声音的混响时间,使演员自然声的音质更厚实优美。无论在建筑艺术、使用功能、声学及美学等方面都是非常独特的,它是一座清代典型的王府剧场。

    一、历史沿革

    清代皇帝多热衷于欣赏戏剧演出,王公大臣往往陪侍左右,他们耳濡目染对戏曲的感情日深。由于清代不准王公大臣到民间看戏,各王府就在府中蓄养戏班,在府内演出,供主人娱乐,于是就形成了王府戏班,戏楼北卷为正厅,是主人、贵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地方。南卷为后台,是演员的化妆室。中卷南侧为戏台,北侧为一般宾客席。

    戏楼的建造具体时间无具体的历史记载可考,从国家图书馆所藏边款题为“同治四年”样式花园的设计图纸来看,恭亲王营建花园之初还没有戏楼。据马辉堂的后人马旭初先生的说法:“大戏楼是马家在光绪初年为恭亲王奕䜣添建的”。戏楼名“怡神所”,奕䜣之子载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作的《怡神所闲坐》诗中形容道:“怡神最轩敞,堂构费经营,胜日繁华多。昔为先忠王演剧宴会之所,余年澹泊情,无求随遇足,……”

    恭亲王奕䜣的生日在农历十月下旬,为他办生日堂会祝寿唱戏时需要生火取暖,因此大戏楼也被府中人称为“暖楼”。当年恭亲王府中的红白喜事也多在戏楼筹办。

    1937年溥儒为其母项太夫人七旬大庆祝寿,在戏楼筹办了一次堂会戏。当时京剧界的名角云集大戏楼登台献艺,这是恭亲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戏。

    大戏楼对清皇族来说可谓是最重要的场所之一了,甚至可以与神殿的地位相比。恭王府大戏楼被奕䜣命名为怡神所可见其地位很特殊了。清人入关后,即对汉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上至皇帝后妃、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以看戏作为最重要的娱乐。恭亲王祖孙均好饮酒看戏作乐,演剧成为世代相传的重要娱乐方式,那么王府戏台极其精致,戏楼的设计极其讲究。

    二、修缮概括

    恭王府花园戏楼原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带有明显的“西洋风”。其建筑形式、彩画、室内装饰极为独特,为国内现存的孤例和精品。在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北京风机厂生产车间使用,建筑内外遭到很大的改造破坏。上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国家对戏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在有限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尽力恢复了戏楼的历史面貌。时隔27年,已接近大修后的一般的维护周期,戏楼各个部位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残损和病害,对今天的正常使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声学探究

    按照戏楼建设情况,传统戏楼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宫廷戏楼、会馆戏楼和民宅戏楼。恭王府戏楼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大戏楼。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戏楼内四壁与顶皆彩绘缠枝藤萝,紫花盛开,使人有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南部后台为演员化妆室,前为舞台,北部为贵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地方。戏楼全部用木头建造,不用一枚铆钉,多年来从未漏过一滴雨,这在北方非常少见。如果在南方,木结构在潮湿天气的影响下,会膨胀偶合得非常紧密,而北方气候干燥则无此条件,只有靠设计的科学和施工的技巧。而且,在舞台下面埋了9口大水缸可以充分帮助声音传送。所以不用任何音响装置,台下不管坐在哪个位置,都能清晰听到,且越靠后,声音越清晰。而同时期戏曲演出场所多为分体式建筑,例如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

    恭王府戏楼的室内音质历来受文艺工作者和声学工作者的重视。从戏楼的室内装饰特点分析,建筑的梁柱结构在室内明露,结合舞台上的木雕和四周墙面的栏杆等对室内的声场形成了良好的扩散。通过对恭王府戏楼进行的详细声学测试和数据分析发现,恭王府戏楼的混响时间较西方歌剧院偏短,但是非常适宜演出我国传统戏曲。室内的音乐明晰度和语言清晰度较高,有利于观众听清楚演员的唱词和伴奏音乐的音节。戏楼与国内同时期的戏楼相比,低频混响时间明显较其他戏楼长,湖广会馆戏楼和广东会馆戏楼的低频混响时间与中频混响时间基本持平,因此恭王府戏楼较其他戏楼相比声音的温暖感更佳。奕訢醉心着迷于昆腔,恭王府大戏楼恰恰最适合听昆腔!大戏楼的声学参数非常有利于昆腔的特点,声音更温暖更清晰更悠扬。这从声学的角度印证了恭亲王奕訢肯定参与到了大戏楼的初始设计之中,起码是提出了自己的细节要求。单从声学角度就可以得出奕訢是一位昆腔顶级专家的结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