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的文化空间——恭王府的保护和利用

【浏览字体:   
更新时间: 2017年10月17日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 孙旭光

 

    恭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西岸的前海西街,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约3.2万平方米,花园占地约2.8万平方米;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代大臣和珅、固伦和孝公主、庆亲王永璘、恭亲王奕䜣等先后成为这里的主人。至宣统退位,恭王府共历经了7位皇帝的统治时期,见证了清王朝由胜至衰的整个历史过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之说。

    1937年,恭王府被抵押给天主教会,后成为辅仁大学女生部。建国后的五十年间,恭王府曾先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市冷风机厂等十余家单位、200余户居民占用。

    全面保护和开放恭王府,是建国后中国几代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恭王府时提出:“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对社会开放。”1978年,恭王府启动了长达30年的大规模搬迁腾退和古建修缮工作,并于2008年实现了全面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修缮好恭王府,使其恢复原貌,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确定了将恭王府按照其最兴盛时期的历史原貌进行恢复性修缮的原则,之前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信息要保留下来。一方面是依靠古建筑及附属文物遗留的文物痕迹,另一方面是参照历史照片、图纸等文献资料反映的原始根据。这其中,同治四年(1865年)负责主持清代皇家建筑设计的“样式雷”家族的设计图纸和1937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实测图,是准确、完整地恢复恭王府原貌最重要的参照材料。
  

    2008年全面开放后,在持续保护的同时,如何将其保护好、利用好,应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给世人,应当传递出怎样的文化历史信息,不断摸索如何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的管理和经营之道,使其成为展示、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成为游客不能错过的旅游胜地,成为一个可以向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目前唯一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作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在公众的期待与反复的思考中,我们逐渐清晰了自身的属性,即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特色博物馆、文化空间和产业平台。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这五项职能并非恭王府所独有,综观海内外的著名文化遗址和文物遗迹大体具有共性,多具备上述职能,只是根据自身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而恭王府恰恰在这几个方面均呈现了突出的特点,总结起来,可以用四张文化旅游名片来加以概括,即以恭亲王奕䜣所代表的清代王府文化为体现的历史牌、以《红楼梦》与恭王府关系为核心的文化牌、以和珅一生传奇经历为背景的旅游牌、以福文化为代表的民俗牌。这四张名片恰好分别构成了特色博物馆、旅游开放、文化空间和产业平台的基础。
  

    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全面开放的恭王府实现了从单一的旅游开放向以业务建设为核心的巨大转变,逐步成为一个展示历史、传播文化、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全面发展的公共文化空间。
  

    (一)多彩的文化旅游
  

    旅游是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的源起和初衷。2008年全面开放以来,恭王府以创建最高等级的旅游景区为目标,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设施改造和周边环境治理,同时以多姿多彩的展览和活动进一步丰富王府文化空间。每逢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恢复传统习俗,展示民间技艺,不仅能够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也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我们同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府邸,我们打造了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技艺,在扩大非遗宣传、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添了游览的趣味。

    全面开放近10年来,恭王府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丰富的展陈体系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是观众认知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形式。由于恭王府历史上几经变迁,府内可移动的珍贵文物均已荡然无存,如何将展览支撑,为观众奉献精彩的展览?我们必须要扬长避短,提出新的思路和办法。

    经过反复论证调研,我们深挖资源,尝试新的模式新的办法,逐步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复原陈列、准复原陈列、原状展示、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展陈体系。通过引进、合作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了文物展、艺术展、非遗展、影像展、园艺展五大展览类别。

    “恭王府艺术系列展”以其精致、雅致的特点成为恭王府的展览品牌。在重建中国文化的大氛围中,将主题定位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表现上,致力于园林与绘画、瓷艺等的融通汇合,再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令观者能够得到文化与艺术的滋养。
  

    在恢复历史方面,致力于清代王府中典型生活场景的再现,相继恢复了书斋、闺房、藏经阁和佛堂等王府生活场景,并利用展览接受个人捐赠,征集文物藏品,不仅弥补了馆藏的不足,也进一步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三)活态的文化空间
  

    在恭王府的大戏楼里,每天为游人上演着精彩的传统演出,有曲艺杂技,有魔术表演,不仅展示了王府生活的原态,也是在传递、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恭王府志愿者还会为游客上演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情景剧《恭王府的主人们》,用演绎的方式讲述历史。
  

    作为一个文化地标,恭王府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使恭王府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和传习中心。这里举办的“非遗系列演出季”,在王府这一历史文化空间里还原京剧、昆曲、古琴等传统演出形式,使其置身于本初的环境,再现了情境交融的意韵。重启“海棠诗社”这一始于清末盛于民国的传统诗词吟诵活动,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使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在恭王府这座老宅中焕发了青春,重现了光彩。
  

    (四)综合的产业平台
  

    无论是旅游商品还是博物馆纪念品,都是文化消费的延续,是人们将观览中的美好记忆带回家与亲人朋友进行分享的共同愿望。
  

    “四张名片”的提出从恭王府的文化内核中找到了市场卖点,进而将福文化打造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商业品牌。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美好寓意一直以来深受游客喜爱,于是,“福”文化成为了我们开发旅游商品的灵感来源,进而找到了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一席之地。近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设立几十万元的奖金,公开向全社会征集设计创意。大赛收到了近千件作品,这些作品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品。有的商品在刚刚推出的第一年就实现销售千万元。
  

    至今,恭王府已开发数百种“福”字文化产品,每年带来数千万元的销售收入。福文化已成为恭王府的文化精髓,成了恭王府的品牌和产业。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创意的力量,更体会到了市场的规律。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公共的文化空间终究要为全体民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将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课题。

 

   原文刊登于《中国文化报》2014年1月14日第3版,此处略有删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