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清代朝珠仪制考

朝珠,清代独创的一种官服佩饰,它特殊的制造工艺、精湛的做工、精美的艺术,不仅是研究清代服饰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了解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礼制的重要途径。

一、朝珠的起源

朝珠是清代朝臣礼服上的特有佩饰,最初由佛教用的念珠发展而来。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佛教所用的串珠称为佛珠,它在使用中可称为“念珠”或“数珠”,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持珠、佩珠、挂珠。

早在后金兴起之际,汉族地区的佛教信仰已经渗入到女真社会,并极大影响到女真贵族活动。最初,女真人信奉的宗教为萨满教,但在其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部分女真人开始接受汉族人的传统宗教---佛教。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朝鲜人申忠一到达女真人集居的赫图阿拉,他在此目睹了努尔哈赤已经笃信佛教的情况。据申忠一所著的《建州图录》记载:当时他亲眼看到“奴酋常坐,手持念珠”,即努尔哈赤在建州老城时就颈挂念珠,诵经念佛。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第一年,女真贵族集团就开始在赫图阿拉城外兴建佛教寺庙。历时三年,共修建七座寺庙,此时对佛教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萨满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因此,清代朝服佩饰中的朝珠和佛珠有着不解的渊源。

当时,女真人在衣襟上有佩戴数珠的习惯,将一串珠子挂在衣襟的纽扣上,随身携带,在诵念佛经时,用手指逐个珠子捻数。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常把它赐给下属,各部首领也将其作为礼品进贡。因而从清初开始,许多女真贵族、官员已经将佩戴数珠作为一种时尚。清入关后,随着服饰、佩饰等各种制度逐渐严格,清朝宫廷最终将官员们所戴的数珠定制为官服的一种佩饰。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撰的《大清会典》,将朝珠正式纳入其中,以示郑重。

二、朝珠的含义

朝珠,最初是由宗教用品引入到朝廷当中。朝珠与佛珠的各部分名称极为相似。一串标准的佛珠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从朝珠全物来看,共有“佛头”四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寓意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连缀一塔形“佛头塔”,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为“背云”。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十粒,左两串,右一串,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象征一个月有30天,为上中学三旬,每串代表一旬。

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

三、朝珠的佩挂

朝珠的佩挂有固定的样式: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分前胸与后背两部分,以佛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佩挂时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为中心对称,而三串“纪念”则分左右两侧分挂,其中左侧二串,右侧一串。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下垂大坠子,尺寸大致在65至70厘米间(即二尺),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短相符,亦可相互遮掩。在清代,朝珠的佩挂非常严格,绝不可乱挂一气,否则将被视为悖礼。

按照典制,清代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此外,还有一些规定:如命妇穿着吉福参加祈谷、先蚕等古礼,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则要佩挂三盘朝珠,同时还必须穿着朝服。命妇佩挂三盘朝珠的具体形式是: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由肩至胁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盘朝珠。

四、朝珠的仪制

朝珠,作为大清独有的冠服佩饰,结构严谨、质料考究,且具有严格的佩带方式,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清朝的昌盛与繁荣,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清王朝的集权专制与严格律制。

朝珠的佩带在等级上有严格的限制。据《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京官、军机处、输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处等所属的官员,不分品级一律可戴朝珠。有些文吏如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承、助教、学正等人,在一些特殊场合虽然也可悬挂朝珠,但礼毕即不准使用,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朝珠。

佩带朝珠在数量和质地上也有着严格限制。根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帝除了穿吉服时可以随意佩带朝珠外,穿朝服时除要佩带朝珠,甚至连朝珠的色彩也是严格定制的:按照《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规定,皇帝到天坛祭圜丘时,穿蓝色朝服,佩带由青金石穿制的朝珠;到地坛祭方泽时,穿黄色朝服,佩带蜜蜡朝珠;到日坛祭朝日时,穿红色朝服,佩带红珊瑚朝珠;到月坛祭夕月时,穿月白色朝服,佩带绿松石朝珠。不难看出,尽管朝珠在当时作为一种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具有极特殊的地位,但就是皇帝本人也无法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

在皇帝之下,其他如皇后、皇太后、贵妃、妃、嫔以下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及民公夫人、五品命妇以上等人,其所佩朝珠的数量、质地均有严格规定。清代对于朝珠佩戴的数量和质地有着严格的区分,对佩戴者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不可越雷池一步。

在清代,由于《大清会典》上对东珠朝珠的使用有特殊规定,因而它也成为朝廷惩办违法者的一条律令。据记载,清代开国时期的摄政王多尔衮、乾隆时期的和珅等人,在其案发后被追究罪状时,都被列举有私匿东珠朝珠一款。

朝珠正式步入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时间虽然短暂,在清王朝灭亡后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欣赏、把玩和收藏的艺术品,但作为满族贵族特有的服装配饰跻身清代服饰文化之中,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历史上也有其固有的一席之地。它凝聚着清代无数工匠制作生产的智慧与心血,见证并承载了清王朝的兴衰与荣辱。

(王宇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