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博课堂
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

2019年6月,恭王府博物馆“非遗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北京市青年湖小学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圆满结束。

“非遗课程进校园”优选传统非遗手工艺项目,将非遗作品与恭王府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帮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了解恭王府博物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努力,在提升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索热情,为他们打开一扇历史与艺术的大门。

“力学与设计——风筝”走进第十三中学

2019年3月至6月,恭王府博物馆非遗探究式课程《风筝》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开展。

7堂课程以菱形风筝、沙燕风筝和软翅风筝为例,为同学们讲述风筝的起源与文化内涵,教授风筝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帮助他们感受曹氏风筝的魅力,了解过去风筝着色的严格要求,制作与恭王府“福文化”主题相结合的属于自己的福风筝。

从菱形风筝到沙燕彩绘,同学们学习了设计制作风筝的知识,积累了风筝制作的经验,进一步培养了动手能力。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还对风筝升空所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了探究,充分体现出探究式课程的要求与教学理念。

“色彩与造型——马勺和草编”走进青年湖小学

“以前爷爷奶奶会用狗尾巴草做小兔子,我向老师学习了用草编织小蜥蜴、小蛇带回去送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夸了我好久”......

2019年上半年,恭王府博物馆“非遗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青年湖小学,为一、二年级的240名同学开展了为期14节、六大主题的非遗探究式课程。

《卵石画》《马勺》《面塑》《扇面》《泥彩塑》《草编》是“非遗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年龄,量身打造的具有老北京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

草编课程着重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卵石画》《马勺》《面塑》《扇面》《泥彩塑》课程着重引导同学们从单纯的机械型涂鸦向观察写生型绘画转变,旨在充分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与图形控制的能力。

六门课程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学们也充分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和提升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恭王府博物馆“非遗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发掘了孩子们的内在潜力,增强了孩子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助其树立文化自信。“体验+探究”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优化和创新了博物馆社教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供稿公共教育与景区管理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c) 2018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 版权所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 

e73088fbfa4946fc9bd14ca91212e6fd/images/TIM截图201907020939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