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专访恭博馆长冯乃恩: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寄望于持久的“升温”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

2023年5月14日,热爱美术的孩子们参加恭王府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今年以来,恭王府博物馆以“走,去恭博”为口号,推出多项主题展览及活动,邀请更多观众体验恭王府的精雅生活。在恭博创建40周年之际,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

新京报记者展圣洁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走,去恭博”这样一个口号?在举办的展览之中,你觉得非常有特色的是哪些呢?

冯乃恩:系列活动选择以“走,去恭博”为口号,是因为它轻松、亲切、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恭博朝气蓬勃的气质,也充分体现了恭博作为一家现代博物馆的公众性与互动性。

今年代表性的展览、活动有很多,比如暑期恭王府博物馆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展览将御窑瓷器上的花卉植物纹样置入恭王府古典建筑园林的四时景致,从茶、酒、花、香等器用的角度,形成了“花与器”的创新性情境式解读。

“喜溢华庭——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是恭王府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办展。展览将目光聚焦到一直少有着墨,却非常容易引起观众兴趣和共鸣的宫中少年生活上。从虎头鞋、婴儿尿布、火镰荷包等非常生活化的文物,还原当时的皇子公主们的生活状态。

在恭博40周岁生日这天,恭博的重头戏“胸罗锦绣——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研究展”也将与观众们见面。展览展示一批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是恭博40年来旧藏“省亲”首秀,亦是多年来旧藏追溯、藏品征集工作的成果展示。

新京报:数字赋能让博物馆焕发更多魅力,在数字化展览、展示方面,恭王府博物馆有什么经验?

冯乃恩:恭博非常重视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业务的结合。数据就是生产力,“数(据)量”决定质量,也决定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文物保护质量的好坏。

其中,首先是基础数据的采集,利用数字化手段采集各类建筑、文物数据信息,建设藏品管理系统等。其次是数据的利用。这几年,恭王府博物馆以“梳理历史、展望未来”为目标,启动多项文物数字化采集与保护项目。本月与观众见面的“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就是通过水墨艺术风格的三维场景渲染数字手段和虚拟景深漫游的线上展览形式,实现翡翠苍龙教子纹盖瓶、白玉鸟形对盒、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等馆藏文物与流落海外的“家人们”的“云端团聚”。

新京报:“大文创”也是近两年来恭王府博物馆布局的一个方向,在文创方面,恭博有何立意和特色?

冯乃恩:今年9月,以恭王府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恭王府服饰秀”亮相法国巴黎,系列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在穿针引线中展现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精雅生活”。作为趣恭博·集章盒的升级版产品“恭王府角落故事系列产品”相继开售,产品以探寻恭王府各处铺首文化作为主线,带领观众领略恭王府的厚重文化底蕴。同时以“小福家族”形象为视觉主体,结合“恭博色”和建筑纹样呈现的趣恭博自拍机也同步面世。此外,以恭王府后罩楼“福庆有余”什锦窗纹样及康熙帝御笔“天下第一福”为主题的2024年恭王府“福庆有余新春礼盒”也将与观众见面。恭博希望借助这些文化意涵丰富且多元时尚的文创系列,打响恭博文创品牌的知名度,同时探索文化遗产创新保护、活化利用的发展新路径,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新京报:节假日,恭王府博物馆常常门票售空,你如何看待恭王府的“走红”?如何让王府历史文化与更多人共享?

冯乃恩:博物馆的“走红”,折射出人们文化需求的变化。过去,观众是信息接收者,博物馆是人们被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地方。如今,博物馆不仅仅是“神圣的殿堂”、“第二课堂”,更是成为提供文化享受的场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这种变化促使博物馆定位和运营方式的转变。

当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短暂的“走红”,更寄望于持久的“升温”。这就要求我们以独特性、普及性、活态性的方式,向公众解读历史文化,努力进行创造性转化,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精雅文化融入公众生活。

比如我们尝试通过情境化的方式解读展览,还原过去的活态空间、时间维度,让观众融入展览、体会展览,而不仅仅是静态观看。在“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中,现场用情境话剧的方式呈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7年踏勘恭王府的故事,帮助观众了解展览的背景和内涵。

比如恭博对自己的全新特色定位——“社区博物馆”。恭王府的家在什刹海,是什刹海大社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顺应并充分运用好先天条件,着力建设“公众恭博”。我们联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开创性地邀请观众,共同参与策划举办展览。同时,还举办了13场“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讲座,既有来自恭王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为大家细致解读王府生活乐趣,也有什刹海居民讲述什刹海和恭王府的历史变迁。

新京报:你对恭王府博物馆的下一个十年或者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冯乃恩: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独特的王府历史文化、恭王府古建筑、藏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赋能。我总结了现在数字技术的运用理念:“寻找最短距离、寻找最短时间、寻找最大群体、寻找最大效果”,其应用于博物馆领域,就是要注重与内容为王、融合为法、内功为源、技术为器、转化为宗的博物馆运营理念有机结合,为人民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寻求最大的文化认同,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

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一个社会共享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形成一个“数字社区”。同时,以数字化手段“复原”已消逝的恭王府水法楼,让受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当年室内造景形成的“亭台楼阁”,再现乾隆时期水法楼的盛况。

恭王府还将不断开拓创新,促进文旅融合。恭博的大文创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之内,局限于传统产品,而是在互动短视频剧、剧本杀、衍生数字产品等行业多方向发力。我始终强调,文创产品要生活化,要在生活中真正用起来,看到它就能想到我们的博物馆,想到恭博提炼的“精雅生活”理念。而在人们购买消费承载恭王府文化内涵产品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深入人心……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2023年12月14日 视觉周刊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