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光明日报: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王府博物馆举办非遗服饰秀。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用贴心形式引起受众情感共鸣

今年4月,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字非遗板块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现场的观众,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就能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的妈祖信俗、中国剪纸等非遗项目;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中,与传承人一同学习烙画、漆画等非遗技艺。非遗传播要进行转型升级,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非遗予以活态呈现,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王府博物馆的品牌活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巧妙地将现代时尚产业与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在短短6天时间内上演11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服饰秀,给现场观众和广大网友带来视觉盛宴。此外,这次活动在宣传传播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共有23家网络直播平台参与联动直播,累计获得近5800万次的点击观看量以及超过1000万条网友互动。可见,只有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非遗传播作品,才能使非遗与人们心灵发生情感共振。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5日 第12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c) 2018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 版权所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