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文化报:用创意诠释传统工艺的现代生态——访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

笔者:为期6天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恭王府为观众呈现了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视觉盛宴。为什么选取这个题材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展示内容?

孙旭光: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设立“文化遗产日”的第12个年头。恭王府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基地,在筹办“遗产日”活动之初,就确定了一个核心理念——让中国传统工艺“活”在当下。

大家常说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最佳方式,意思就是不要把非遗原封不动地固态保存在那里,而是要让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人的生活相融合,所以我们这次活动就选取了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服饰作为展示题材。在文化部非遗司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中纺联、北京服装学院等多家单位,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为观众呈现传统文化与新锐设计浑然天成的创意之美,让传统与现代直接对话,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非遗在当代有了再创造和新表达。

笔者:和普通的时装秀场不同,这次的非遗服饰秀让观众既有视觉的享受,更有心灵的触动。作为主办方,恭王府想传达的是什么?

孙旭光:这次活动的时间紧、任务重、规格高,我们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组织协调了20多家不同单位和机构,调动了至少400人的工作团队,高效组建了台前幕后共27个工作小组,最终为观众完美呈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文化盛宴。此次系列活动既有静态的展览,也有动态的T台走秀;既有传承人的现场互动,也有业界专家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学术研讨,我相信从丰富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比如年轻人看到的,是传统文化走进时尚生活;设计师看到的,是传统技艺在作品中的审美眼光;学界看到的,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国外观众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绚烂多姿……这些都是我们想传达的内容。呼唤更多的人热爱和传承传统技艺,是我们举办此次活动的一份初心。

可以举一个例子。活动举办期间,光明网海外传播中心共通过《光明日报》专页进行了7场脸书(Facebook)直播,用户反响热烈。目前已覆盖海外网友约270万人次,直播视频播放量达36万次,互动(转、评、赞)近20万次。印度网友KartikYadav评论说“在这样绚烂的文化面前文字是苍白的”;加拿大的RezanRona留言说“中国是我梦想中的国度”;来自巴基斯坦的AsadMakhdoom则直接在留言中用起了英式押韵“WestorEast,Chinaisthebest”。

笔者:我们注意到,苏绣、京绣、粤绣、宋锦、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次活动中集中亮相,这种展示是否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新途径?

孙旭光:当传统工艺的精湛遇上创意设计的奇妙,它们碰撞出来的火花是令人惊讶的。我们可以用创意诠释传统工艺的现代生态。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非遗项目得以形成与存续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非遗是有生命的,它原本就根植于人类生活本身,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需要在保持本体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生存的新环境。这次“锦绣中华”系列活动中,刺绣大师姚建萍的多件作品在恭王府展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也认为苏绣源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节奏,在生活中传承发展。

在非遗服饰秀的展示中,可以说每一件衣服都最大限度地运用传统的染、织、绣等手工技艺,当代设计师巧借传统技艺,与时间对话,与传统匠人对话,这既是一场激烈的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也是探索非遗传统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价值与生命力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不管何时何地,传统技艺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笔者:很多人说,现在的恭王府365天每天都有非遗展,拥有“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这种声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恭王府近几年的非遗保护和展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你们是怎样做到让非遗在恭王府“永不落幕”的?

孙旭光:我们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文化部党组的领导下,因地制宜,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基地,特别是在传统技艺保护领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

由于历史原因,恭王府馆藏文物寥寥。我们在1000间空房子、文物流失殆尽的情况下,逐步积累,丰富内涵、扩展外延,如今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并成功创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基地。

恭王府的非遗工作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个”即一个文化空间;“二精”即小而精、雅而精;“三研”即研究、研讨、研修;“四展”即展览、展示、展演、展销;“五性”即专题性、区域性、差异性、体验性、活态性。同时提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展示保护与学术研究结合、项目传承与工作创新并举,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二是坚持“以研带展、以展促研”,以学术研讨、课题研究和研修培训为内核,带动并提升非遗展览展示成果的品牌影响力,以非遗的展览、展示、展演为外延,促进并加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三是坚持以“中华传统技艺分类保护研究标准”为学术核心,对传统技艺及传统美术中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的项目,通过专业分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专业依据。四是加强相关传统技艺衍生品的创意设计工作,从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创新服务,扩大信息引导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365天每天都有非遗展,拥有“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是我们工作起步阶段的一个美丽愿景,现在这个愿景已经实现,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展示保护与学术研究结合、项目传承与工作创新并举,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与发展。

(本文选自《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19日第5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版权所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