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光明日报:当博物馆成为文化景观

编者按:与京城众多的文化遗址相比,恭王府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谈面积,这里占地仅6万平方米;谈历史,自1776年算起也只有区区200多年。很多没来过的人会问:到恭王府能看什么?

也许你很难相信,从1988年恭王府花园开放,至2003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恭王府曾经有过两天售出1张门票、一年收入5万元的惨淡光景,一些老职工到现在还会谈起,当年尴尬地守在故宫北门向游客散发恭王府旅游小广告的往事……而在2015年,恭王府的游客接待量达300余万人次,全年收入总额突破1.5亿元。

这样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恭王府属皇家园林建筑,说它是遗址类博物馆,却不似故宫那般器宇轩昂;说它是公园,又缺乏颐和园那种山水磅礴。可是,它依水行舟,因势利导地走出了一条“不图大而全、但求雅而精”的路子,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与韵,把古建园林的文化景观与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恭王府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在这里雅集交游,许多重大的文化事件都可以在这里觅到踪影。其本身蕴含大量传统文化因子,是一个天然的传承、展示活态传统文化的基地。

自2008年全面开放以来,恭王府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和公共教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恭王府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让古建园林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充满历史底蕴的恭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会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可以说是公众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因此,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充实它的文化内涵,而且激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恭王府首先进行自身定位——历史遗址博物馆、综合文化展示发展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平台。由此确立五大职能: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王府特色博物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空间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平台。通过认真梳理、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恭王府又打造了四张文化名片:以恭亲王奕䜣所代表的清代王府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牌、以《红楼梦》与恭王府关系为基础的文化牌、以和珅一生传奇经历为背景的旅游牌、以福文化为体现的民俗牌。这四张名片分别构成恭王府特色博物馆、旅游开放、文化空间和文化产业的基础,从而为各项职能的发挥提供空间。

传承历史文脉,需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而“五大职能”和“四张名片”,恰恰是恭王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好诠释。

诗文吟唱

传统人文之美再现时代舞台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公共的文化空间终究要为全体民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在将原有的文化遗存向社会开放的基础上,恭王府致力于向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打造“活态文化空间”,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景观。而其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让传统人文之美再现时代舞台。

通过梳理历史脉络,重新挖掘在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文化盛事,恭王府推出了海棠雅集、昆曲古琴演出季、京剧展演等高规格文化活动,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中国人文之美再次搬上时代的舞台。其中最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当属每年一届的海棠雅集和昆曲古琴演出季。

恭王府海棠雅集由来已久,清代恭亲王奕䜣时期便已是京城的文坛佳话。《红楼梦》中也曾记载过这大观园中的风雅场景。辅仁大学时期更是名噪一时,之后在时代动荡中此事逐渐消歇。

2010年,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两度致信恭王府,倡议在恭王府重启海棠诗社。他在信中写道:“一个府邸,修缮得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的空壳,只有恢复其精神内涵,才能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2011年初春,恭王府重启“海棠雅集”。此举是对恭王府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名士大家代代相传,以诗词墨香记载了中国文化的春秋历史。“海棠雅集”与台湾的“齐东诗社”被社会赞誉为两岸遥相呼应的文化事件,是联系两岸文化之桥的深厚基础。

昆曲古琴演出季是恭王府在每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推出的展演活动。自2008年起,已经连续举办八年。期间,各地古琴名家与北昆、苏昆、浙昆、湘昆、永嘉、川昆等众多地方专业院团在恭王府大戏楼与观众见面。百年王府邂逅千年戏曲,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相呼应。演出季让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重现魅力和光芒,恭王府也成为它们传承和发扬的最好平台和空间。

除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文雅盛事外,特色展览是恭王府文化景观的另一大组成部分。

很多游客说,一年逛几次恭王府,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这种“气息”,与“精、雅、文”的艺术展览密不可分。每年,近60场展览在恭王府举办,主题通古博今、横贯东西,名品佳作齐聚、流派大师云集。这些展览从策划到布局尤其注重环境与氛围相协调、情景与内容相统一,让观众在欣赏亭台建筑、园林景观的同时,得到美术作品的熏陶。移步换景中,静默的建筑变得灵动,眼睛里看到的和脚下走过的,都承载着艺术之美。

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沟通着历史与未来,仿佛一朵朵闪耀中国审美和文化成果的浪花,获得当今文化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也成就了恭王府的文化新名牌。

海棠雅集

让节庆与民俗回归百姓生活

恭王府的文化景观是雅俗兼备的。除了海棠雅集、昆曲古琴演出季等雅士活动外,恭王府还结合中国的时令和民俗,举办一系列“接地气”的民间文化活动,从年头到年尾,经年不断,群众参与度高。

自农历小年到春节,一次次非遗精品展示,一场场民间艺术表演,次第在恭王府呈现,萧瑟冬日因注入喜庆元素变得温暖起来。置身王府庭院,观赏舞狮戏龙,品味老北京小吃、京味儿吆喝,欣赏各式年画、春联……纳福迎祥过大年,年味儿骤然浓了起来。这些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也展示了浓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让传统的年节文化得以传承。

春分时节,恭王府的“福”文化节开始登场。通过祈福、迎福、送福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国“福”文化的精髓,一幅幅书画家亲笔书写的“福”字送到游客手中,传达的是一份美好的祝愿,游客在参与和互动中更是寄托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将“福文化”打造成恭王府特有的民俗牌,既不拘囿于传统,又秉承了传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尊崇和向往。

端午到了,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箜篌奏出悠扬的曲调,水袖带出曼妙的舞步。点朱砂、夹豆子、斗彩蛋等传统游戏引人入胜,刺五毒、编彩绳让游客体会民俗的乐趣。

伴着中秋的圆月,恭王府大戏楼里诗词乐韵相融、丝竹管弦合奏。岁逾千年的歌赋历经春华秋实,生机依然,离人的情思与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皮影展

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恭王府雅俗共赏,将文化活动融入历史空间、使“游园”变成“文化之约”,进而成功打造出“活态文化空间”,把博物馆变成了文化景观。

这种文化景观,让恭王府成为公众了解历史、认识传统、体验文化的绝佳场所。这也是恭王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用后天勤勉弥补先天资源短板的奋斗历程。文化的魅力不只是厚重,更在于灵动。它生于根、发于端、劲藏其中,唯有以继承和弘扬为己任,自觉肩负文化的担当,才能让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作者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3日05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c) 2018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 版权所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