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苗语:苗族传统手工艺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展览开幕

2018年9月25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系列活动:“苗语:苗族传统手工艺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展览在恭王府博物馆拉开帷幕,参加开幕式的有: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文化部非遗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任建新,陈一丹基金会秘书长饶瑞瑞,造仕艺术创办人詹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

此次展览由恭王府博物馆与陈一丹基金会主办,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与造仕ZephyrArt承办。展览将展出当代艺术家邬建安与贵州本地手工艺人合作的最新创作作品,以及来自贵州当地珍贵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向公众呈现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与文化结合的多重面貌。

苗绣、苗歌、刺绣、蜡染、扎染、银饰、苗乡祭祀、医药、神话与传说……苗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间艺术形式、样式和观念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和艺术家,为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不竭的资源,有《苗绣》《苗装》《百苗图》,文化体验展“TheMIAO”,纪录片《苗,不可言》等一系列研究项目,探索从不同的横纵角度深入探索苗族文化传统。

2017-2018年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师生踏访贵州织金、雷山、丹寨、凯里、台江等地,在数次考察中逐渐形成了创作和展览的思路。正如邬建安所言,所谓“都市与乡野”、“传统与当代”、“制作与创作”,不应该被看作两极对立的概念,对于传统和文化的解读,也从来不存在唯一的正解。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与智慧经验一直是邬建安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从较早前创作的黑白夹宣镂刻剪纸作品《白日梦》到运用皮影雕镂工艺《九重天》再到手工染色浸蜡剪纸形象拼合而成的繁复绚丽的《青鱼案》,邬建安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化生”,从观念、内容和艺术形态等多个层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邬建安邀请来自贵州织金的手工艺人杨晓珍女士,以及贵州丹寨宁航蜡染的染娘们共同合作,创作了融合当代艺术观念与传统手工艺,并尝试突破原有边界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与来自贵州的百余根蓝靛竹子所构成的竹林,共同呈现了艺术家对于传统手工艺在当今时代文化发展中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这也是一次当代艺术家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对于苗族传统手工艺语言的全新探索与实践。

同日下午,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苗族传统手工艺语言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会,来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以及苗族传统手工艺人代表,贵州当地非遗保护单位代表等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大家就传统手工艺如何介入到当代艺术创作,进入公众生活,如何转化和融合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研究讨论。

本次展览同时也得到了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的馆长曾丽女士为展览精选了传统苗绣艺术作品。

(综合发展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国家文物局 | 故宫博物院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83288149  (c) 2018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 版权所有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京ICP备1503018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82 

网站维护:恭王府博物馆办公室 

7fa31403d2174bc78afc0f221bd0319c/images/微信图片_201809290924105_副本.jpg